当前位置:首页 > 沙区新闻 > 正文

生命最后的礼物 沙坪坝深入开展“中国器官捐献日”公益宣传活动

发布日期:2022-06-10 19:52
摘要:“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生命的广度、温度和厚度却能因选择捐献而延展。”

“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生命的广度、温度和厚度却能因选择捐献而延展。”

心存大爱、造福他人。6月10日,一场关于“中国器官捐献日”公益主题宣传活动在沙坪坝区双碑街道勤居村社区举行,居民们纷纷“争抢”报名表,极其踊跃地想要加入器官捐献的公益队伍中。他们没有任何避讳,反而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而十年前,同样的地点,却是不一样的画面。

一次勇敢的选择

2012年,家住勤居村社区的何琴章通过电视对“器官捐献”有了第一次的了解。那一年,也是重庆市器官捐献工作的启动之年,在他的印象里,当时电视里面的讲述给他了很大的触动。“当时就有了想要捐献器官的想法。”何琴章说。

于是,他电话联系了市红十字会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同年,市红十字会来到了双碑街道勤居村社区开展了第一次公益主题宣传活动。在这一场公益活动上,虽然往来了解器官捐献的群众很多,但敢于做出选择的却很少。何琴章和她的爱人算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勇敢者。

此后,社区每年都会举行类似的宣传活动,何琴章也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充当着“宣传员”,为过往群众讲解相关政策和器官捐赠的意义。“器官捐赠的前提必须是自愿。宣传的作用是给大家传达一些息,但绝对不能道德绑架。”何琴章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从内心对生命有更进一步的价值认知,讲万遍千遍也没有用。

去年12月,何琴章的爱人突发脑溢血,虽然经过全力抢救,但依然没能挽回生命。而就在爱人离世不久,何琴章便通知了相关机构进行遗体器官捐赠。

“通过捐赠器官,她不仅帮助了另外一个生命,同时也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我们认为这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何琴章说。

从报名再到捐赠器官,何琴章与爱人的行为逐渐感染了身边很多人。没过多久,找何琴章咨询相关信息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在表达敬意的同时也纷纷表示愿意加入到这样一种公益项目中来。

一场生命的接力

经过身边人带动身边人,以及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在6月10日的活动现场,社区居民黄凤碧也正式加入了“器官捐赠”公益队伍中。

“当人的一生走到了尽头,我还能为他人、为社会贡献价值,去挽救一位病人,去造福另外一个家庭,这难道不是一场生命的延续么?!”黄凤碧告诉记者,十年前,当红十字会到社区开展宣传活动的时候,自己当时的思想观念还很保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对认为器官捐赠这件事非常让人感动,但自己却无法付诸于行动。但是,在看到很多新闻报道和自己身边邻居的亲身经历后,也愿意放下这些不必要的包袱,为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

“我的家人也很支持,他们的支持也是一种动力。”黄凤碧告诉记者,虽然身体是自己的,但是很有必要得到家属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也需要让他们一起帮助自己达成公益事业的意愿。

事实上,像黄凤碧这样的社区居民还有很多,对于他们而言,器官捐赠就是用爱为生命接力。他们都很愿意为急需移植器官的患者带去希望,愿意用生命去延续另一个生命,愿意通过奉献展现人间大爱和人性光辉。同时更愿意以实际行动去推动器官捐献被更多公众认可,鼓励更多人加入这支队伍。

一种广泛的认同

今年以来,沙坪坝区红十字会联合相关器官捐赠机构已先后开展主题宣传活动30余次,累计收到群众捐赠意愿190余份。“从宣传效果和实际报名意向人数上可以发现,近几年来,居民已经开始接受这项公益事业了。”沙坪坝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李芳说。

“以目前来看,开展相关宣传活动仍然是主要的一种引导方式。”李芳介绍说,要让器官捐赠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广泛的认同,不仅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临终关怀、事后关爱、基金帮扶等机制,同时更要科学组织实施以红十字会为主体的相关宣传活动,不能靠道德绑架,只能用爱心呼唤,从而唤起更多人的思考和行动。

而事实上,捐献制度的完善、生命价值的认知、社会观念的认同正是影响器官捐献的三大要素。对于很多持保守观念的人而言,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往往受到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的一定束缚,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器官捐献。“有时候暂时同意,事后反悔的事情也会出现,因此,做好这一项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李芳说。

(记者 张浩 杜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