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沙区新闻 > 正文

为科技型企业开出一套纾困增效的“良方”

发布日期:2022-05-23 17:48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而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力量。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领域的主力军,是最具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创新主体。如何让科技企业在疫情中“逆风前行”、走出一条“突围之路”?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主动作为、科学作为,带着帮助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使命感,脚踏实地走进企业去听诉求、找问题、寻对策,从而为企业“定制”一套既不千篇一律,又恰逢其时的纾困“良方”,让企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困难有人问、有人听、有人管。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而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力量。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领域的主力军,是最具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创新主体。如何让科技企业在疫情中“逆风前行”、走出一条“突围之路”?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主动作为、科学作为,带着帮助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使命感,脚踏实地走进企业去听诉求、找问题、寻对策,从而为企业“定制”一套既不千篇一律,又恰逢其时的纾困“良方”,让企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困难有人问、有人听、有人管。

上门找问题 多“听一听”

“制定助企措施,事实上需要相关部门弄清楚企业当前究竟面临怎样的困难,企业下一步的发展需要怎样的支持。”区科技局局长马骁告诉记者,梳理科技型企业的帮扶措施,需要真正走进这些企业去调查研究、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为此,区科技局围绕区委、区政府相关工作部署,第一时间组建工作专班,深入到一线与企业进行座谈、交流。一方面带着惠企政策去宣讲,另一方面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倾听企业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所收集到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为落实‘一企一策’提供依据。”马骁说,虽然都是科技型企业,但是彼此间的诉求有所不同,例如:有的企业需要资金,那么就可以帮助他们去协调金融机构;有的企业是在成果转化上存在困难,那么就需要积极发挥部门优势去协调;有的企业甚至会有人才方面的需求,那么就需要和其他部门对接招揽人才。企业的不同问题,往往在交流中就能先想到“门路”。

而事实上,科技局走访企业,就是一次政策的解读、一次问题的解答、一次困难的解决。针对无法当场解决的困难,组建的工作专班也会一一记录下来并进行任务分解。今年1-5月,科技局通过上门走访服务企业、点对点宣传政策30余家次,协同相关部门已解决企业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问题30余件。通过“科信贷+商信贷+组合贷”的政府担保贷款“组合拳”作用,一季度向19家企业发放科信贷3000余万元,试点银行和其他银行累计发放 “商信贷+组合贷”79952万元。“帮扶企业,就需要精准找到企业问题所在,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马骁说。

突出导向性 多“推一下”

如果说上门为企业“把脉问诊”是一种“点对点”的帮扶措施,那么瞄准科创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制定措施,则是更为积极主动的纾困和应对。科技企业需要“雪中送炭”,更需要在市场发展中“添砖加瓦”。

近日,沙坪坝区就印发了《重庆市沙坪坝区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十条举措》(以下简称《十条举措》),为全区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民办非企业机构、“三无”事业机构等独立法人研发机构,以及依托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组建的企业创新联合体吹来了新一轮政策“春风”。

值得一提的是,《十条举措》突出发展性导向,重点引导科技型企业通过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申报科学技术奖,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主要政策包括鼓励科技型企业申请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集合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创业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各类创投基金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牵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申报国家、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全区行政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优先向科技企业倾斜等。

而为了帮助科技企业能够站稳市场、拓展市场,区科技局先后还指导重庆渝微电子成功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指导、组织多家企业积极开展评价、申报,成功入库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培育重庆市科技型企业102家,累计达2110家。同时还积极推荐多个项目申报重庆市重大创新平台能力提升项目并协助开展海外合作与市场拓展。

“助企纾困,既要解决好企业眼前的困难,也要为科技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活力,坚定他们的信心。”马骁说,下一步,区科技局还将积极围绕科技型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上的难点、堵点,积极发挥科技局的协调和纽带作用,为科技型企业加油鼓劲,让他们在沙坪坝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当好服务员 多“扶一把”

助企纾困,更要“驻企”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对接企业诉求,及时了解和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或许一件小事就能让企业感受沙坪坝干事创业的温暖。

西部(重庆)地质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前不久,在科技局上门开展常态化服务时,该企业就提出了员工上下班出行难的问题。

西部(重庆)地质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云喜告诉记者,由于公司所在地的公交班次较少,发车时间也和员工上下班时间存在冲突,员工反映上下班十分不便。希望科技局帮助协调有关部门,能够在公司所在地加开公交班次。

这既不是企业发展上的技术难题,也不是资金链的需求问题,本以为不是科技局职责所在范围的诉求可能难以实现。但是没过多久,企业员工就发现公交班次增加了,时间也与员工上下班时间进行了衔接。“单这一件事,就能看出科技局对我们企业的服务态度。”胡云喜说。

点滴见真情,用心倾听企业的诉求,事实上也是沙坪坝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打出的一张“温情牌”。通过点对点的“驻企”服务,科技局还为该企业先后解决电力增容、申报重庆市重大创新平台能力提升项目、人才引进、人才公寓等需求,同时“驻企”专员还帮助企业新设立公司通过注册审批、申报川渝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服务企业需求,我觉得沙坪坝在这些方面很细致、很用心。”胡云喜说。

“服务科技企业,不仅仅是要帮助他们打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也要多听听企业其他方面的诉求,一点一点落实,一件一件办好。”马骁表示,作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服务员”,要始终站在“自己人”的角度,做好“贴心事”,在把政策举措真正落到实处的同时,也能让他们发自内心感受服务上的温暖。

(记者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