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20万份核酸检测,最高峰时期,一天累计完成2万余份核酸检测。作为重庆市公布的24小时核酸检测服务医疗机构之一,疫情期间,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在核酸检测上下齐心,不仅跑出了“加速度”,更跑出了“温度”。
快速集结 24小时不间断开展核酸采样
陈家桥医院主要担负大学城周边数十万人口的核酸采集、检测服务,以及日常医疗急救、疫情防控等工作。今年3月,疫情出现后,医院快速反应,迅速行动,紧急抽调医护人员支援核酸检测。
“等一下,这个防护穿戴有问题!”3月14日深夜,院感科负责人付兴菊叫住消杀工人,现场指导个人防护,并帮助整改。“核酸采集点周边环境消杀、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是疫情防控重点。”付兴菊说,自己的任务就是将院感风险降到最低,目标“零感染”。
跟付兴菊一样紧急投入抗疫一线的还有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据了解,疫情期间,该院全员停休,院内每日固定安排20人参与核酸采集和登记,备勤6人,实行“24小时三班制”。仅3月11日当天,就完成核酸采集任务约2万人次,比平常采集量多出近10倍。
分诊分流 理顺核酸采集流程
“只要门诊理顺了,医院就不会乱。”面对来院人员骤增这一具体情况,陈家桥医院专门设置了绿码、无码/黄码、红码人员通道,特殊人员由专人引导采集。从入口疫情防控到就诊服务管理,从流调、引导、隔离,到人员分类、路线设置等,都按照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针对红码及重点人员,陈家桥医院设置临时隔离点8个,落实专人管理,提供充电、饮水、用餐等服务,并配备了专门的安保人员。
同时,抽调专人帮助维持秩序,查验健康码等,减少群众来回跑路及采样等待时间。对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产妇等特殊群体,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便捷缴费及检测。
“每天要说很多话。”门诊部护士长蒲琴的工作是在核酸采集点入口进行引导,帮助群众完成渝康码查验、手机缴费等操作。连续数日坚守岗位,不断地重复演示和讲解,蒲琴的嗓子也嘶哑了。
兰才刚也一直奔波在抗疫一线,作为医院感染科负责人,从接诊发热病人,到协调督导、疫情防控,对待每项工作他都认真负责。数日连轴转,高强度的工作,加上高温天气,3月14日下午,兰才刚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大家都劝他回家休息,可缓过来不到半小时,他又身穿防护服,出现在发热门诊病区。
便民检测 采样点“搬进”客运站
客运站人群流动量大,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门户。为此,陈家桥医院把工作前移,在沙坪坝区西客运站设置了专门的核酸采集点,疫情期间完成采样2000余份。
“又方便,又快。下了车就能做核酸,还不用专门去医院!”外地返乡的张先生从客运站出来后,就近在出站口的核酸采样点完成了采样,只花了不到1分钟时间。对此,他赞不绝口。
3月17日晚19点,护士刘鑫脱下穿了五六个小时的防护服,趁核酸采集换班的空隙,拨通电话隔空对爱人说了句“生日快乐”。夫妻俩虽在同一城市,却分别奋战在抗疫一线,已经有很多天没有见面了。疫情期间,刘鑫的大女儿发烧住院,自己却没有时间陪伴照顾,只能交给老人帮忙,这让她深感愧疚。大女儿打电话问她:“妈妈你啥时候回来陪我呀?”“等妈妈打败病毒,就回来了!”刘鑫回答。
加班提速 全员满负荷检测
核酸采集量的增大,同样给检测速度带来更高的要求。凌晨两点,当千家万户沉浸在睡梦中,陈家桥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
“检验科全员24小时轮组上岗,不停机满负荷工作,高峰期日检测量从500管陡增至2000管,工作量增长了4倍。”检验科负责人马雷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共开展核酸采集15.2万余人次,其中院外5.9万余人次,大规模核酸采集3万余人次,完成样本检测20余万人次,承担起了疫情期间应担负的责任,为市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记者 熊安英 通讯员 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