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水分多?保健产品迷乱眼?校外培训怕失约?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沙坪坝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三款“避雷”指南,让你明明白白消费。
家装防违约“三宝” 捂好钱包是关键
春季是最适合开始房屋装修的时间,同时也是各大装修公司大力宣传的季节,消费者在进行家装消费时一定要理性消费,谨慎应对商家套路,切莫被商家的“环保”、“低价”套餐宣传迷住双眼,教你三招预防上当受骗。
一是选择装修公司,要选择资质健全、信誉良好、人员素质高的装修公司,有时间可以先到正在施工的装修现场参观,查看其施工的管理及操作是否规范等情况。
二是签订装修合同,要认真审核条款细则,对装修材料的环保、质量、规格、品牌、材质、等级、价格、颜色等要有明确的表述,对标注不清的条款要细化,防止家装公司漏项加价、捆绑销售等情况,“口头承诺”一定要写入合同,避免在双方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被“套路”。
三是装修结束后,消费者应仔细对照合同内容,从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仔细检查验收,对因装修公司原因需要返工、重做的,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要求装修公司返工、重做。
记牢关键点:保健品只是食品 功效别轻信
保健品消费纠纷案件数量历年来都居高不下,部分不法分子还借新冠肺炎疫情宣称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等虚假夸大宣传行为。
据市场监管部门介绍,保健食品只是食品,不是药物,更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目前保健品陷阱花样繁多,健康讲座、健康培训、免费体检让你眼花缭乱。特别是针对老年人,不法商家抓住老年人无法及时更新对社会信息的认知这一点,通过“专家”、“高科技”、“亲情牌”、“免费赠送”等手段,让老人轻信“保健品能治病”,这很可能贻误患有疾病老年人的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在牢记保健品无药物作用的基础上,一定要加强对家中老人的关爱,别让老人坠入“保健品”陷阱。
校外培训要慎选 失约缩水要防范
近年来,关于培训机构的投诉日益增多。我区作为重庆市科教文化大区,各类培训机构众多,目前正值开学季,面对各类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大家长应理性选择。
目前,正规校外培训机构须持有《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等证照,签订培训合同时,请尽量选用教育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如选用其他版式合同的,请仔细研读合同条款,对培训内容、质量承诺、培训期限、收费金额及退费标准与办法等条款,同时消费者在与校外培训机构签署合同时务必写清培训项目、内容、期限和时间安排等约定好的内容,交费时切勿一次性高额缴费(根据国家新规,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
在消费过程中,务必存好聊天记录、订单信息、支付信息、交易合同等相关购物凭证,并向商家索要发票或收据。如遇纠纷先行与经营者协商,若无法达成和解,及时拨打当地12315消费者投诉电话或向当地市场监管和消委会等相关部门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 裴梓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