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沙区新闻 > 正文

“放”出活力“管”出水平“服”出成效 深挖行政审批改革潜力 让营商环境优起来

发布日期:2021-11-24 18:00
摘要:“放”出活力“管”出水平“服”出成效 深挖行政审批改革潜力 让营商环境优起来

行政审批改革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自身革命。而这样一场改革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行政审批的提速,正是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创造动力和活力的有效举措。

沙坪坝区政务服务大厅

近年来,坪坝区行政审批从群众办事的难点和堵点入手,在提高审批效率、提升群众满意感和获得感上大作文章,以“缩时限,强监管”为重点,多措并举深挖行政审批改革潜力,加快改革落地并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减时间”刀刃向内助力审批提速

“只要不是特别难办的事,在政务服务大厅很快就能把事情办好。”随着一系列改革所带来的便民、利民“红利”,不少市民走进沙坪坝区政务服务大厅都有这样一个感受。

位于基层的便民服务中心为办事群众提供帮助

而事实上能让办事群众有这样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沙坪坝区在行政改革上打出的服务“组合拳”。

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兰新宇告诉记者,“放管服”改革的实质其实就是找准市场存在的痛点和难点,让广大市场主体和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针对便民服务,沙坪坝区大力推进“智慧系统”建设,在全市率先对“渝快办”网上办事大厅沙坪坝主站进行改版升级,行政许可事项跑动从2018年2.5次减少到0.17次。此外,针对高频事项的办理,还在全市率先编制完成《沙坪坝区政务服务高频审核要点汇编》,以此为依托还分别设置“无差别”受理窗口7个,市场领域设置“一站式”服务专窗3个,实行四段式“窗口综合受理、并联集成审批、一个窗口出件”审批,建立受理无差别、审批无障碍、服务全覆盖的政务服务体系,通办事项269项,减少窗口32个;将91.6%的事项纳入“一窗综办”系统,从技术上保障“一窗综办”落地见效;在全市率先开展“多审合一”“两证同发”等审批改革,整合同质事项办理材料、优化事项办理流程,在颗粒化梳理事项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套餐再造,精品打造主题套餐95个,实现一套材料、一次受理、一次办结,办事环节减少214个,环节压缩率69.3%,全区51.2%的事项立等可取。

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营商环境智慧监管平台“运行情况

针对市场主体,建立区政务服务办、审批部门、驻部门纪检组“三方会商”机制,一把手亲自挂帅督办,实现行政审批时限压缩率87.3%;创新出台“项目经理制”,引进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建设、产出、统计,由一个或数个“项目经理”管家式服务,紧盯时限,缩短流程,企业开办时限甚至压缩至1天、29天实现工业项目获地开工。同时,针对企业相关需求,沙坪坝区还推出“定制服务”解决企业难题,启动了“百名干部驻企、百家企业联村”行动,建立驻企服务员专项督考机制,建成驻企服务管理平台,推动驻企工作走深走实。截至目前,首批驻企干部完成上门服务1603人次,推送惠企政策信息730条,形成工作日志355篇,与企业电话沟通1700余次,收集问题131个,解决反馈问题115个。

一项项细之又细的改革举措,为行政审批穿上“紧身衣”,让广大市场主体和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

“推创新” 全面强化政务监管水平

“简政放权”不等于一放了之,完全撒手不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施有效监管,管住管好,也是改革。

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开展业务指导

今年,沙坪坝区在全市单独派驻政务服务办的纪检监察组,常驻政务服务大厅,通过现场接访、作风巡查、问题核查等方式,梳理34个单位,政务服务审批服务事项1194项,录入数据150.2万条,围绕 “超期率”“网办率”等5项关键指标开展全程嵌入式监督,实现纪检监察与政务服务的融合。

而这也并不是沙坪坝在“前瞻性”和“针对性”监管模式上的一种探索。以“智慧赋能”为抓手,沙坪坝还率先上线“营商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围绕差评率、超期率、驳回率、网办率4个核心监管指标,开展“一窗综办”事项前、中、后期全链条监管,打造“纪检监察+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样本。该平台今年6月上线以来,已导入数据150.2万条,复核该监管平台异常数据1512条,给相关窗口交办任务37次,提出整改建议25条,推动相关部门优化工作机制合并简化办理流程8项、规范行使权力严格审批程序2项、深化服务理念完善便民措施4项。

沙坪坝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的“办不成事窗口”

编制出台《沙坪坝区政务服务高频审核要点汇编》,从标准化上对我区全部事项形成办理模板,弱化审批环节自由裁量权,确保同一事项办理同标同源。其中所制定的政务服务规范,还将大厅入驻部门一把手现场办公纳入考核,从制度上倒逼审批部门主要负责人定期窗口办公,通过一把手现场办、现场看、现场研、现场改,优化审批流程,疏通“中梗阻”。

“实施有效监管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兰新宇说,在继续简政放权的情况下,只有“放”和“管”两个轮子一起转,在降低门槛和打开前门的同时,及时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才能走出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记者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