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沙区新闻 > 正文

沙坪坝:立法民意“直通”全国人大 背后是生动的基层法治实践

发布日期:2021-10-14 17:37
摘要: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并提出立法建议,沙坪坝在重庆算得上是“先行者”。

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并提出立法建议,沙坪坝在重庆算得上是“先行者”。

从2020年5月,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成为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这里先后完成10部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建议征询工作,其中所提出的86条建议有26条被采纳。今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以下简称:“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建议更是“直通”全国人大。而这些“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能够进入立法机关开展立法决策和论证的重要环节,就不得不提背后生动的基层法治实践。

从懂法、守法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沙坪坝区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法治氛围浓厚,群众法治观念强,基层治理有效。”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授予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时给出的概括,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法治”。

光荣坡社区在法治文化广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在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光荣坡社区,有个法治文化广场。自广场建成以来,这里每周都会定期举办普法宣传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为了当地居民“家门口”的学法阵地。

除了邀请法律专家前来授课以外,居民自己也可以成为法治文化广场上的“主角”。他们有的分析身边的法律案件、有的排演与法相关的节目进行表演、甚至有的就是当事人讲当时事。不少居民表示:这样的普法活动很“接地气”。

光荣坡社区党委书记陈紫娟告诉记者,这样的阵地之所以能有声有色地开展着“全民法治教育”,其实就是随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居民在懂法、守法中有了更多参与社区普法的积极性。

以党建引领,近年来,光荣坡社区推动党建工作与打造法治社区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特别强化其特色“网格化”管理,组织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在网格中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促和谐。而这样一种“党建+”的法治建设新格局,不仅在培育和谐有序的社区法治风气中提高了居民的法律素养和依法维权的能力,同时还实现了在社区大小事务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社区群众民主参与公共事务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居民对法的认知程度更高了,并且也能主动参与很多民主活动。”光荣坡社区居民邓兴友是一名普法宣传员,他告诉记者,在法治观念的引导下,居民通过民主协商,先后制定了“社区公约”进行自我管理。而像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居民不仅能充分掌握“话语权”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还能对一些公共区域的事情进行民主管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现了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邓兴友说。

邓兴友在社区开展普法宣传工作

从懂法、守法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沙坪坝区不仅仅是点上的“盆景”更是形成了面上的“风景”。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中,沙坪坝先后还打造了“特钢能人坊”、“和顺茶馆”、“同心园”等一大批社会治理品牌,这些出彩的治理品牌正以法治精神为引领推进法治社会和民主社会的建设。

立法与普法实现“双向互动”

作为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确定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在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所开展的每一次立法意见征询工作都是立法与普法“双向互动”的生动写照。

姚华全在社区开展立法意见采集工作

姚华全是该基层立法联系点的首批立法信息采集员,同时也是一名普法宣传员。一年多的时间里,姚华全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那就是居民对法律的理解更深了,参与立法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

社区群众学习《重庆市文明行文促进条例》

今年3月,《重庆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而此前,中心湾社区作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就参与了该部《条例》的意见征询工作。姚华全告诉记者,无论是在前期收集意见的过程中还是在举行的立法征询会上,居民都能拿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并不是简单的一句‘我不赞成’,在每一句‘不赞成’的背后都有居民逻辑清晰、结合实际的修改意见。”姚华全说。

之所以能够高质量完成这些立法征询工作,姚华全认为其根本就是整个社区的法治水平的提升。他说:“法治社区提供了一个稳定和谐的立法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的整体素质。不仅如此,像在社区设立的法律服务点、律师工作站,更帮助不少居民把一些‘方言建议’转换成了立法所需的‘法言法语’。”

中心湾社区开展的法治宣传活动

“立法意见的征询工作其实在某一种层面上也推动着社会普法工作。”姚华全还告诉记者,当群众发现自己的修改意见最终写进了带着国徽的白册子里后,心中都有一种成就感。“也正是这些参与立法的成就感拉近了社区居民与法律之间的距离。”

此后在开展的系列普法宣传工作中,像姚华全这样的社区普法宣传员就发现,比起过去,普法工作变得更“轻松”了。“以前普法要么走入‘无人之境’要么就会吃‘闭门羹’,而现在居民自己都在议论纷纷。”姚华全告诉记者,因为立法意见征询工作的开展,让不少居民发现原来“高大上”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有来自民间的声音,而要想更好地参与进立法工作中去,就需要不断增强自身法治观念,才能知其立法的“所以然”。

以点带面 加强“法治”建设

事实上,在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被确定为“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就已经圆满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共收集民意208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形成报送建议34条。

为了稳步推进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此前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则》的基础上制定了《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承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程》,并构建起“1+3+X”的工作网络。

区人大代表在社区接待群众

沙坪坝区人大监察和法制委主任委员、办公室主任漆鹏介绍道:“1”即是以区人大常委会为主导,统筹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建设;“3”则是以辖区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组成的智库和磁器口街道、石井坡街道两家联系单位;“X”为全区设立在基层的人大代表“家”“站”。

“这样的工作格局一方面能高质量完成全国人大法工委交办的立法征询工作,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推动沙坪坝区‘法治社会’的建设。”漆鹏表示,沙坪坝高校众多,聚集了一大批法学专家和人才,他们可以为完成立法工作提供专业的法学支撑。而把这些院校的资源充分利用和整合起来,在参与立法的过程中也能开展一系列“法治社会”与“依法治国”的实践工作,探索和总结出一些有重庆特色的经验和做法。

“两个街道的加入,则是能依靠其深厚的社会治理基础,收集到更多‘原汁原味’的立法意见。”漆鹏表示,磁器口街道和石井坡街道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上有许多好的方法,这为立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治环境。相反,把他们作为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联系单位,也让基层的社会治理方式更丰富,社区的法治属性和民主属性更加明显。

“作为‘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除了开展好民主立法工作外,更应该思考如何在发挥立法直通车作用的同时有力地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漆鹏说,基层立法联系点虽“小”,但一头连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一头系着基层群众。

漆鹏认为,应该把基层立法与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起来,在不断深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切实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法治宣传、提升公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又一个重要平台。“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丰富意见征询的方式,让基层立法联系点作为实现法治社会的一个载体,在全区范围把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漆鹏说。

(记者 张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