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关停这些采石场,遇到刮风天,尘土飞扬,那场景就跟‘下雪’一样,自家房子的瓦片上永远都有层厚厚的灰。”在中梁镇永宁寺村,当地村民们指着周边大大小小的采石场描述早年前这里的生态景象。
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一方面面对采石场带来的环境问题困扰,另一方面为了生活竟也迫不得已成为采石工人。两种矛盾就这样在中梁镇“博弈”了三十多年,直到2010年,中梁镇全面关停辖区所有采石场。
关闭:村民陷入新困境
随着采石场的全面关闭,大大小小的采石场渐渐成为一个个杂草丛生、无用的凹陷荒地,有的还是深达几十米的“矿坑”。
“像这样深浅不一的‘矿坑’,中梁镇大概有20个,其中在我们永宁寺村就有16个。”当地村民告诉记者,采石场关闭后,由于前期的过度开发,周边植被的破坏,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甚至有的因地下水的不断渗透,形成了深达几十米的“堰塘”,成了当地最大的安全隐患。
而采石场的关闭还直接影响到当地村民的收入,被迫成为采石工人的他们又面临着被迫下岗的窘境。流转出去的土地也是一片荒地,靠天吃饭都成了一大难题,唯一的选择就是外出务工。很长一段时间,永宁寺村的青壮劳动力全部外出,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小孩。
事实上,开山采石不仅没能让当地集体经济壮大起来,反而还负债七八万元。靠山吃山的粗放式发展,吃“垮”了生态。
一方面是亟待恢复的生态和村民的失业,另一方面青壮劳动力外出。新的困境下,永宁寺村的发展前景“一片渺茫”。望着大大小小的废弃矿坑和被破坏的土地山林,当地村民陷入了深深的无奈之中。
治理:生态、产业一起抓
关停采石场后遗留下的矿坑怎么治理?是逐个治理还是全部推进?中梁镇早期从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控制山体滑坡入手,对安全隐患较大的矿坑率先实施削坡处理。
在稳定了山体后,2019年,中梁镇又启动新一轮废弃采石场治理工作,把原来分散的治理模式转到规划引领上来。为此,关停的20个矿坑被纳入《中梁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项目》中,从2020年起分为5个独立的项目进行修复。该项工作启动以来,中梁镇先后聘请专家制定方案,实行“一坑一策”开展矿坑回填、挂壁护坡、生态复绿等一系列措施,对废弃矿坑从内到外开展系统治理。
昔日废弃“矿坑”在一天天变好,村民郭铭华是见证者之一。“从来没想过这些‘矿坑’有朝一日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竟然还成了一处景观。”郭铭华口中想不到的正是在“一坑一策”措施的治理下,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景象。一湖碧水、两岸绿草、新建的休闲步道......废弃“矿坑”摇身一变,成了一处别致的景观,一个休闲娱乐的“公园”。
安全隐患消除了,乡村的容貌逐渐好起来,而村民更想要有稳定的产业来增收。从2014年起,中梁镇在可利用的土地上引进社会资金,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搞起草莓、蓝莓、有机蔬菜等产业。随着乡村近郊游在中梁镇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消费乡村生态农产品,当地村民见到了实效。曾经满脸灰层的采石工变成了工作灵活的“园丁”。
有的离矿坑较近的村民还办起了农家乐,其中“卢家寨”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农家乐之一。在采石场关闭后,曾经在采石场务工的村民围绕其中一个大矿坑,先后从村民手中流转了矿山坡地,在将矿坑及周边的生态进行治理后,利用矿坑养殖生态鱼。同时还在矿坑崖壁间栽种了桃子、李子、葡萄等水果。
随后几年,“荷塘月色”休闲农业生态园、“永宁生态园”等休闲农业综合体相继在永宁寺村开办,垂钓观光、水果采摘、休闲体验、餐饮、住宿等一系列农村休闲服务产业在这里形成。吸引来的社会资金前后约4000万元,加上本土转型投资,永宁寺村投入于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金达到了6000余万元,全村60%左右的耕地流转出来,实现了集约经营。
此外,以“公司+集体+专家+农户”的新模式生态茶园,也已完成农综项目资金500余万元建设和“渝沙”牌商标注册。4个合作社292名村民入股,每年都将实现保底分红。一系列新型产业正在昔日废弃的采石场上焕发新一轮乡村振兴的活力。
未来:修复、利用相结合
对于这笔“生态账”,中梁镇在危险隐患排除上做“减法”,在生态恢复措施上做“加法”,不断拓展综合治理的工作面和绿色和谐开发的力度。因此,中梁镇在全面治理的过程中,对于无法开发利用的采石场,采取再次清违、安装防护网、填土造绿等措施,最大限度弥补生态环境。而对于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且地质条件稳定的采石场,则将修复和利用结合起来,在把荒山变绿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
今年,沙坪坝区以“都市田园·山城心乡”为总体形象定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带“五大工程”,高标准、高规格推动中梁乡村振兴村建设。废弃采石场形成的凹陷荒地也将作为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纳入其中,把一度荒废的土地变成“活资源”,在偿还“生态帐”旧账的过程中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杨桃告诉记者,未来,在可利用的“矿坑”上,像特色酒店、主体文化活动等都将在这里焕发新的活力,而那些不可利用的采石场,也将渐渐恢复绿色生态。“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努力还上旧账、不欠新账,让当地村民对未来拥有更多美好的期盼。”
如今,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修复与利用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修复新路子在中梁镇永宁寺村全面铺开,“荒山复绿,还绿于民”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记者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