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变了。
时值今日,老村民向明友终于有底气说出这句话。八月的天,暑气正盛,天池湖面上波光粼粼,衬得他干巴巴的脸上也多了几分神气。“等蓄起水了,还要漂亮。”一旁的年轻村党委书记陈书鹏,个子不高,讲起话来稳稳当当。一老一小,站在天池湖边眺望,眼睛里闪着同样的光。
△清淤现场
歌乐山街道上天池下天池水库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一环--清淤工程近日完工,项目历时4个月,清除淤泥9.7万方。在这背后,是歌乐山人直面环保“阵痛”,断筋换骨,誓把绿水还青山的决心和努力。
观念之变
71岁的向明友在天池村住了一辈子,比上、下天池还大上几岁。老话说,逢山必有水,山在上,水在下。不成想,歌乐山顶也镶嵌着两片宽阔的湖水。群山环抱中,湖面无风无浪、无烟无尘,当地人拿它媲美天山、长白山的天池仙境,一度引以为傲。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主城“退二进三”的实施和319国道的贯穿,歌乐山片区引来大批中小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但长期以来的无序发展,环保投入不足,加之管网配套不完善,使得水库水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并直接影响到下游梁滩河及嘉陵江水质和片区生态环境。
近年来,沙坪坝区系统推进水污染治理,歌乐山片区作为治理重点,实施了上天池下天池水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走上艰难持久的治污之路。
水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通过调查摸底,歌乐山街道对天池村100多家“散乱污”企业和违法建筑实施铁腕整治,整治不到位的坚决清退,切断污染源。陈书鹏磨破了嘴皮子,把村里的长辈得罪了个遍,还是有不少人不接受。每晚回家脱了袜子,露出起泡的双脚,涨得小腿肚子痛。
向明友是村里的老党员、社长,威望颇高,可对于拆厂退企一事,一开始他总沉默不语。“都是乡里乡亲,我老了,真的不晓得大家不搞厂子,还能做什么营生。”
这个“大家”里,也包含了向明友的亲兄弟。在歌乐山,一半以上的小微企业是由本地人兴办或收厂租,给整治工作又增添了难度。
这天,陈书鹏约上向明友两兄弟来到下天池湖边。“两位老辈子,还记得小时候我下湖洗澡摸鱼,遭你们逮到过好多回。”
“那是,你是娃儿头嘛。”聊着聊着,话头扯到了从前。那时,天池水还是清清亮亮,礁下的鹅卵石都看得清楚。大夏天傍晚,一帮娃儿几个猛子扎进水里抓鱼,呛了水,满嘴回甜。向明友一家刨山挖地种红苕样样都依赖天池水,用它浇出来的青菜翠绿爽口、酒罐萝卜清甜化渣,担到山下去卖,比别处多出两角钱一斤也会先卖完,更别提肥美鲜嫩的鱼虾,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天池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池人。
“说起来,好久没下去洗过澡咯。”三人眼前,湖里的鱼集体翻塘,湖边直冒黑色泡沫和阵阵臭气,很久没人再下湖捞鱼,即使煮熟吃到嘴里也有一股煤油味儿……天池黯然失色了,再也不是人们心上的明珠。
青山无言,流水无声。沉默半晌,向明友拍了拍兄弟的肩,说:“是我们欠着水的情、水的债。你辛苦了一辈子,就歇歇吧。”
△拆除违章建筑
党员带头退企、做工作,很快,天池村范围内工业企业有序退出,目前留下的企业通过技改提升,各项环保措施全部达标,上、下天池水域范围内1500多平方米违法建筑全部拆除。
产业之变
4个月里,陈书鹏只要一得空,就会到天池边走走、坐坐。“你看这边上,原本污泥最深的地方快1米高,要齐脚背了。”他拿手比划,岸边堤坝上还留有深深浅浅的印子,而沉疴淤泥如今已经消下去,露出河底的新土。
△污水管网施工中
与此同时,项目新建环状污水管网1.2公里、三级管网14.6公里,之后还将通过库周树木移栽、水生态修复及景观工程,解决现状上、下天池水库周边污染物进入水库,实现污水应收尽收,逐渐恢复水体自净能力,确保水质持续提升,实现“一次治理、长制久清”。
企业退出后,天池村应该怎么走,坐在湖边,陈书鹏总在思考。从22岁大学毕业起,他回到老家,一干就是13年。“从小在农村住惯了,喜爱农民,投身这里,如鱼归大海。”
“歌乐山大天池,一提起这个名字,我心里就直冒热气。”大学时,陈书鹏读到臧克家先生的散文《歌乐山·大天池》,同样让他胸中一热。文章里写道:“农民的小土院子,三面是土房,西边,让近在咫尺的山头补缺。”如今,大天池已更名上天池,这里也没有三面是土房的农舍茅宇,一池天水周围,湖柳低垂,黄葛参天,水榭亭台,廊檐翘角,颇具档次的宾馆、农家乐与养老中心清一色白墙红瓦,湖边三五游人观景、品茗、照影,来这里寻找一片宁静一片安逸。
△合作社苗圃基地
靠近下天池,则是漫山遍野以桂树为主的苗圃基地。每年中秋,浓郁的桂香沁人心脾。当地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为抓手,成立“上天揽桂农业专业合作社”,试点开展渔业立体养殖、生态采摘,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在生态治理的同时也缩短工业退出的阵痛期。
前不久,转型做农家乐的李宣明领到了不少李子苗,在村里,11000株高品质李子苗已免费分发给村民,种在房前屋后,“等规模起来了,赏花摘果的人多了,你的生意就更好了。”陈书鹏对李宣明说。
“现在也不错咯。”周末生意好时,李宣明亲自下场传菜端菜,恨不得有八只手到处抓。但他仍和陈书鹏商量着,等天池周边的环境更进一步,带领村民利用闲置土地发展更多元化的近郊休闲游,培育小型蔬果基地,打造精品特色菜品。
“天池就需要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脑壳灵光,跟你们干准没错。”向明友听两人讲得晕晕乎乎,只颇觉提劲儿。
夏季,山间清凉,蝉鸣从湖心悠悠传来,等待天池人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记者 袁侨偲 陈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