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民丰收 > 正文

蒋益彬:九年深耕农家地 坚持围着“有机”转

发布日期:2020-06-24 18:12

走进位于回龙坝镇真武山村的“彬彬农场”,十余个大棚里的有机西瓜今年全部结果并即将上市。作为该农场的负责人,40岁的蒋益彬是一个标准的80后小伙。2011年,从他选择种植有机农作物开始,今年已是第九个年头。而这九年来,规模没上去,人气却越聚越多,名气越搞越响。

结缘“有机” 从书里找门路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四通八达的道路弥补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感”,外出务工成为了增收的另一种选择。看着壮年劳动力输出,农村土地不断“贬值”,2010年末,30岁的蒋益彬开始思考如何把农村土地高效地再次利用起来。

种植单一的农作物,除了靠天吃饭,真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和价值。而一次朋友间的聚会,打开了蒋益彬的思路。在餐桌上,同行的一个朋友指着一份极为普通的蔬菜汤说:“还是这种纯天然的蔬菜口感更好,在城里,很少能吃到”。一句感叹,蒋益彬除了感受到城里人“刁钻”的味觉外,还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城里人对蔬菜都这么讲究,那自己村里的土地也要“讲究”起来。于是,蒋益彬开始四处拜访,了解到了有机生态农作物,2011年,他从真武山村居民手中要了几块地,开始尝试有机蔬菜种植。

“做生态农业,光有体力还不够,更多地还要有智慧,知识很重要”。蒋益彬告诉记者,一开始,他几乎都是在“道听途说”后“照葫芦画瓢”,虽然搞得有模有样,但由于技术不成熟,效益却不太好。为了攻克技术上的难题,蒋益彬从地里走进书里,从书中找答案、找方法。为了吃透“有机”这个词,蒋益彬说他光买书就花了近千元,而至今这些与有机生态农业种植有关的书籍,蒋益彬也时常在翻阅。

收获订单 却拒绝开展合作

有了知识的武装,农场里产出的茄子、玉米、土豆、辣椒受到青睐,蒋益彬又开始搞起了西瓜种植。凭着年轻人的那一股冲劲儿,蒋益彬一下子引进了5个品种,周边很多人都劝他先尝试着引进一两个品种,失败了还能东山再起,可蒋益彬的自信告诉了他一定会成功。

在这一场“赌博”中,蒋益彬赢了。自第一批有机生态西瓜上市以后,蒋益彬不仅赢回了“赌注”还赢来了不少订单,而他却拒绝合作。“30亩的土地搞有机水果,产量真不算大,基本上是小规模。”蒋益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去年,几个大棚加起来产量就几万斤,要是接了订单,货供应不上,我可不想让自家的西瓜失去口碑。

不接订单,就意味着要愁销售,可蒋益彬这几年的西瓜还真不愁没人要。因西瓜皮薄、汁多、少籽、口感香甜,最重要的是吃过不粘手。有了这些“卖相”,在口口相传下,不少城市居民都慕名而来。只要西瓜一出大棚,基本上就售空,有的人还驱车来往好几次,就怕抢不到货,掐着时间来“蹲守”。在这些“抢单大军“中,不少人还是从蒋益彬开始种植有机蔬菜就结下的缘分,农场人气约聚越多。

而问及蒋益彬为什么要选择种植西瓜而不是其他水果的时候,蒋益彬告诉记者,西瓜周期短,成熟快,这一季种植完了,土地还能腾出来种植别的农作物,这样一来,土地的利用价值就提高了,下一季种植西瓜的时候就在另一块土地上。这些年,蒋益彬通过种打“游击战”式的种植方式,把有机西瓜植落在了真武山村,也切实把土地利用起来了。

不扩规模 一心想着全村致富

一个人做有机,始终成不了气候。在这九年的时间里,蒋益彬始终把当地村民发动起来一起做。村民秦秀梅就是农场里的首批“雇佣工人”,从做有机生态西瓜开始,她就一直在农场从事大棚搭建、摘除影响西瓜生长的杂草、协助管理其他农作物等工作。秦秀梅告诉记者,通过以获取工资的形式,她一年能从农场获得1万多元的劳动报酬。不仅如此,由于工作灵活,她有时候还能在“下班”后到自家地里耕作,以及照顾自己的家庭。

既累积了种植经验,又有客户,还有劳动力支撑,蒋益彬却没想过要扩大规模。“扩大规模就意味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与其自己做,不如把村民都带动起来一起搞。”蒋益彬开始鼓励当地民加入进来,不是让村民出土地、入股金,而是给他们不断宣传有机生态农业的效益,讲解种植方法,让农民把自家的田地高效利用起来开展有机种植,以农场为平台进行销售,拓宽增收渠道。

种植有机农产品,村里的人总能看到许多外来面孔前来购买,加上蒋益彬这些年在村里骑着自己的小摩托在地里转,事事亲力亲为。村民也都纷纷加入进来,随时邀请蒋益彬做现场指导,名气越来越响。真武山村村主任吕德刚说:“通过蒋益彬的带动,当地村民实实在在看到效果,自发行动,增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一个好的产业基础”。

蒋益彬告诉记者,下一步除了要因地制宜坚持搞有机农产品,他还想在“特色”上做文章,不是自己做,而是让全村一起做,把真武山村真正打造为回龙坝镇一个特色有机生态“大农场”。

(记者:张浩

(来源:沙坪坝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