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丰收又至。疫情、汛情的连番考验,让2020年的秋收显得格外生动和喜悦。
10月13日凌晨6点多,空气中还带着晨露的味道,回龙坝镇回龙坝村双石堡社里,邓学兵的龙夫酒厂中就乒乒乓乓地响了起来。大坛子小瓶子、精装的简装的,各色高粱白酒装了一车。临出门,邓学兵又从酒坛里捞起一勺60度的精酿老白干,放进嘴里砸吧砸吧味道,满意地点点头,哼着小曲儿,一路向镇广场奔去。
走对路子,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智慧结硕果
每年收获季,都是农民一年的期盼。
在聚龙城广场上,17家当地优质农业“大拿”受邀参加,他们亮出各自最具代表性的农副产品,20个大类、150多样商品,玫瑰茶、有机蔬菜、养殖甲鱼、优质葡萄、纯天然蜂蜜、芝麻酱、粮食酒、鲜香菇……从山乡土货到品牌农产,从普通食品到绿色有机应有尽有,展示着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智慧相结合的硕果,吸引人们上前。
“酒花、成色都还不错,酿酒用的是什么水?窖藏温度多少?”展台前,面对一位烤酒老师傅的询问,邓学兵应答从容:“水用的是当地的天然山泉水,温度宜低不宜高,我们采用清蒸混烧老工艺,常温看花蒸馏摘酒,掐头去尾取中间。都是精酿原浆好酒,车间就在村头,欢迎随时来参观。”今年,回龙坝村在金沙杏种植的基础上又延伸出高粱白酒、特色果酒加工,短短3、4个月销售近6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创业,增收致富,“看来这路子是走对了”。邓学兵说。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回龙坝镇相关负责人说,辖区还有很大一部分劳动者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让广大农民丰产又丰收,对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重大。今年以来,面对疫情、汛情的多重考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仍达到4500余吨,各色水果和农副产品均呈现向好发展势头,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
操着浓重綦江乡音的陈明春背上背着襁褓里的孩子,一边安抚孩子一边热情兜售着香菇。“吃小鸡炖蘑菇一定要记得来我们西溪桥村采购哦!”陈明春不舍得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接到订单的机会,来回龙坝镇种植香菇十年,风风雨雨让他明白,在丰沃的土地上种植农产品,把饭碗稳稳端在自己手里,才有应对突发状况、度难闯关的底气。
“我们村80多亩香菇,上半年产量60万斤,产值大概有300多万元。”回想今年特殊时期,陈明春感慨万千。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正是香菇的出产期,他流转的8亩地一下成了“烫手山芋”。“疫情刚发生时,物流、销售一度中断,大家都慌了,甚至做好了今年白干的准备。”随着防疫形势渐渐稳定,当地镇、村党员干部全员上阵,走企业、走基层、走市场,多方对接销路,尽最大努力挽回损失。“粗略算了算,今年每户收入比去年大概还能多个两三万,真是感谢,真是不容易。”陈明春笑得格外舒展。
3月28日入汛,连续密集的强降雨,让夏粮和农副产品的收获也格外不易。经营彬彬家庭生态农场的蒋益彬清晰记得,一筹莫展之际,幸亏政府及时预警,并开通了农资运输的绿色通道,组织专家通过微信群、视频连线等方式及时指导补改种和养殖技术,再加上各类补贴和农民投入人力物力积极自救,总算拼出了好收成。
“今年挣的钱就不准备置办大件了,留着来年把园区环境再搞好一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咱争取也把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秋天的阳光暖洋洋的,就像蒋益彬期待的小日子,红彤彤、热乎乎。回龙坝镇的村民们,正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五谷飘香的秋天里诉说着丰收的故事。
(记者 袁侨偲 谭鑫 见习记者 罗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