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菊科 3)

发布日期:2020-08-10 18:13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626.细叶鼠麴草

【别名】白背鼠麴草、天青地白、火草、清明草。

【拉丁学名】Gnaphalium japonicum Thunb.

【分类地位】菊科,鼠麴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0~28cm,茎纤细,多数丛生,密生白色绵毛。基部叶莲座状,花期不凋萎,条形或条状倒披针形,长2.5~10cm,宽4~7mm,先端具小尖头,基部楔狭,全缘,上面绿色,被疏绵毛,下面密被白色绒毛;茎生叶互生,向上渐小,条形,头状花序多数,集生于茎顶端,总苞钟状;总苞片3~4层,红褐色;外围雌花丝状,中央两性花花冠筒状,上部粉红色,5齿裂,花全部结实。瘦果矩圆形,冠毛白色。花期3~7月。

【分布生境】产于望月亭、杉木园等地,生于山坡、草地或荒地路旁。万州、黔江、石柱、南川、武隆、北碚等区县有分布,海拔400~1200m。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5~6月开花后采收。

【药性功能】甘、淡、微寒。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明目,消肿。

【主治病症】感冒,口腔炎,乳腺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结膜炎,角膜白斑,疮疖肿毒,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5~30g,煎汤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角膜白斑:全草3g,加水100mL,浸泡后,隔水蒸沸30分钟,过滤后滴眼,新患眼每小时2次,每次3滴,陈旧患眼每小时4次,每次3滴。

②治乳腺炎:鲜全草适量,加酒酿捣烂外敷。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风热咳嗽:天青地白草30g,青蒿15g,薄荷9g,水煎服。(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细叶鼠麴草

627.鼠麴草

【别名】鼠曲草、清明草、佛耳草。

【拉丁学名】Gnaphalium affine D. Don

【分类地位】菊科,鼠麴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密被白色绵毛。茎直立,常自基部分枝,呈丛生状。基部叶条状匙形,花后凋落;上部叶互生,叶片倒披针形或条状匙形,长2~6cm,宽3~10mm,先端圆钝具尖头,基部楔狭,无柄,全缘,两面均被白色绵毛。头状花序复数,密集于茎顶排列成伞房状,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多层,干膜质,金黄色。花全部结实,外围雌花花冠窄细如线,顶端3~4裂,中央为两性花花冠筒状,长约2mm,顶端5裂。瘦果椭圆形,长约0.5mm,具乳头状毛;冠毛1层,黄白色。花期3~6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广布缙云山各地,生于耕地、田边、荒坡、路旁,重庆各区县均常见,海拔200~2800m。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春夏季采收。

【药性功能】甘、平。宣肺祛痰,止咳平喘,降血压。

【主治病症】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蚕豆病,风湿关节痛。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附方】①治感冒咳嗽:鼠麴草30g,青蒿15g,薄荷9g,水煎服。

②治哮喘咳嗽:鼠麴草、蔊菜各30g,水煎服。

③预防肝炎:鲜鼠麴草30g,水煎加红糖15g,于每年春初服。

(①~③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鼠麴草

628.羊耳菊

【别名】小毛香、小茅梨、毛柴胡、毛舌头、白牛胆、白面风。

【拉丁学名】Inula cappa(Buch-Ham)DC.

【分类地位】菊科,旋覆花属。

【形态特征】半常绿亚灌木,高100~200cm。根状茎粗壮,木质,黄褐色或乌黑色,有香气。茎直立,圆柱形,被绵毛,少分枝,有纵细沟纹。单叶互生,有短柄或无柄;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16cm,宽1.2~4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小锯齿,上面密被疣状毛,下面被厚绢状茸毛。头状花序多数,密集生于茎及枝端,排列成聚伞圆锥状,总苞片5层,被白色或带褐色茸毛;小花黄色,长4~5.5mm;外围花舌片短小或无舌片;中央花管状。瘦果被白色长绢毛;冠毛白色。花期6~10月,果期8~12月。

【分布生境】产于绍隆寺至杉木园的荒坡、林缘及灌丛中。万州、秀山、南川、江津、北碚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及全草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辛、微凉。散寒解表,行气止痛,解毒消肿,活血、祛风。

【主治病症】风寒感冒、咳嗽,神经性头痛,风湿痹痛,肾炎水肿,乳腺炎,肠炎,月经不调,湿疹疮疖,跌打肿痛,白带,血吸虫病。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患处。

【附方】①治感冒头痛:羊耳菊、一枝黄花各15g,金银花9g,水煎服。

②治风湿痹痛:羊耳菊根30g,黑豆60g,酒、水各半煎服。

③治疳积、肾炎:羊耳菊根9~15g,水煎服。

④治乳腺炎: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①~④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羊耳菊

629.天名精

【别名】鹤虱草、野烟、癞蟖草。

【拉丁学名】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分类地位】菊科,天名精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有臭气。茎直立,幼时被细柔毛,后渐脱落,上部多分枝,呈二歧状。叶互生,基部叶呈莲座状,宽椭圆形,花时枯萎;中下部叶有短柄,叶片宽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8~15cm,宽4~8cm,先端尖或钝,基部下延成狭翅状,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全缘,上面有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点,上部叶向上渐小,矩圆形,无叶柄。头状花序多数,生于茎端或沿茎、枝生于叶腋,近无梗,直径6~8mm;花黄色;总苞钟状,总苞片3层,外层膜质;花全部为管状花。边缘为雌性花,内层为两性花,雄蕊5,聚药;子房下位,柱头2裂,伸出冠外。瘦果圆柱形,长3~4mm,具纵沟纹,顶端成短喙状,无冠毛。花期6~10月,果期10~11月。

【分布生境】产于中坝至斩龙垭的路旁荒地。云阳、万州、石柱、南川、开州、梁平、忠县、丰都、长寿、垫江、酉阳、黔江、武隆、涪陵、万盛、綦江、江津、渝北、巴南、北碚有分布,生于海拔2000m以下地区。

【药用部分】果实入药(全草也可入药)。

【采集期】7~8月采收。

【药性功能】①果实:辛、平、苦。有小毒。消炎杀虫。②全草:清热利湿,祛痰解毒。

【主治病症】①果实: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②全草:黄疸型肝炎,痰喘,神经性皮炎,无名肿毒,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①果实:6~9g,水煎服。②全草:9~30g,外用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治蛔虫病、蛲虫病:天名精、使君子、槟榔各9g,水煎服。

天名精

630.烟管头草

【别名】野烟、挖耳草、烟袋草、杓儿菜、云香草。

【拉丁学名】Carpesium cernuum L.

【分类地位】菊科,天名精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40~100cm,上部分枝,被白色长柔毛。叶互生,基生叶花期枯萎;茎下部叶匙状矩圆形,长9~20cm,宽4~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并收缩成具翅的叶柄,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两面有白色长柔毛和腺点;中部叶向上渐小,叶片矩圆形或矩圆状披针形,叶柄短。头状花序在茎和枝顶端单生,直径1.5~1.8cm,下垂,苞片多数,大小不等;总苞杯状,长7~8mm,总苞片4层,外层卵状矩圆形,有长柔毛,中内层膜质,无毛;花黄色,全为管状。瘦果条形,长约5mm,有纵条纹。花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杉木园等,生于林下、林缘、荒坡、草地及路旁。奉节、云阳、开州、万州、忠县、垫江、丰都、黔江、酉阳、秀山、石柱、武隆、涪陵、南川、万盛、綦江、江津、璧山、合川、北碚,海拔150~18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秋季初开花时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病症】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腮腺炎,牙痛,尿路感染,淋巴结核,疮疡疖肿,乳腺炎,蛇咬伤。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鲜品加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烟管头草

631.金挖耳

【别名】倒盖菊。

【拉丁学名】Carpesium divaricatum Sieb. et Zucc.

【分类地位】菊科,天名精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5~100cm,茎直立,较细弱,中部有分枝,被短柔毛。单叶互生;茎下部叶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7~12cm,宽3~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截形,或微心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叶柄长2~2.5cm,无翅;茎上部叶渐小,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明显的细锯齿或全缘,全部叶两面有贴生的短毛和腺点。头状花序单生于茎枝顶端,直径6~10mm,常向下弯垂,基部有3~5枚长圆状披针形,被毛和腺的苞片;总苞卵球形;总苞片4层,外层宽卵形,先端急尖;中、内层长圆形或条状长圆形;花黄色,外围的雌花圆柱形,中央的两性花筒状。瘦果长条形,先端有短喙和腺点。花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至杉木园一带,生于疏林下、林缘、山坡、草地及路旁向阳处。酉阳、黔江、武隆、南川、北碚有分布,海拔300~1900m。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8~10月开花期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寒。有小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病症】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痛,急性肠炎,痢疾,尿路感染,淋巴结核。外用治疮疖肿毒,乳腺炎,腮腺炎,带状疱疹,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腮腺炎:金挖耳叶15g,大葱头4个,混酒糟捣烂,炒、热外敷。

②治疥疮:金挖耳煎水洗患处。

(①②方出自《河北中草药》)

金挖耳

632.苍耳

【别名】苍刺头、羊带归、卷耳。

【拉丁学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分类地位】菊科,苍耳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茎直立,有分枝或不分枝,基部圆柱形,被灰白色短毛。常有棕色或淡紫色条状斑纹。叶互生;叶柄长3~11cm;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心形,长4~9cm,宽5~10cm,先端尖或钝,基部稍心形或宽楔形,边缘有不规则齿,或不明显3浅裂,两面被贴生糙伏毛。头状花序近于无柄,单性,雌雄同株,雄头状花序球形,密生柔毛;雌头状花序,内层总苞片结成囊状,宽卵形或椭圆形,表面有钩状刺。果实成熟后,囊状苞片变坚硬,有钩刺,顶端有2喙。瘦果2,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金刚碑等地,生于山坡、路旁及河边草丛中。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苍耳子(带总苞的果实)及全草入药。

【采集期】5~7月割全草,9~10月采收带总苞的果实。

【药性功能】①苍耳子:甘、苦、辛、温。有小毒。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痒。②全草:苦、辛、微寒。有小毒。祛风散热,除湿解毒。

【主治病症】①苍耳子:风寒头痛,风湿痹痛,鼻窦炎,风疹,湿疹,疥癣。②全草:子宫出血,深部脓肿,麻风,皮肤湿疹,肠炎,痢疾,风湿性关节炎。

【用量用法】苍耳子3~10g;苍耳草15~30g。水煎服。

【附方】①治风湿痹痛:苍耳草18~30g,水煎服;或苍耳子、苍术、牛膝各9g,水煎服。

②治功能性子宫出血:苍耳草30g,水煎服。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淋巴结核、无名肿毒:苍耳全棵适量,切碎用水煮,去渣,将水再熬,直至熬成黑膏,将膏涂布上,贴患处。(出自《河南中草药手册》)

【附注】苍耳有毒,内服不能过量,气虚血亏者慎服。

苍耳

633.百日菊

【别名】百日草、鱼尾菊、对叶菊。

【拉丁学名】Zinnia elegans Jacq.

【分类地位】菊科,百日菊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20~100cm。茎直立,具细纵沟,上部分枝,被糙毛或长硬毛。叶对生;无柄;叶片宽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10cm,宽2~5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稍心形,抱茎,全缘,两面被糙毛,基出3脉。头状花序顶生,直径5~8cm,总苞宽钟状,总苞片多层;舌状花倒披针形,深红色,玫瑰色,紫色,黄色或白色;管状花黄色或橘红色。雌花瘦果倒卵圆形,被密毛;管状花瘦果倒卵状楔形,极扁,近无毛。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分布生境】原产于墨西哥,北温泉、缙云寺有栽培。重庆各区县有栽培。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4~7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凉。清热利尿,解毒。

【主治病症】痢疾,淋证,乳头痛,疖肿。

【用量用法】15~30g,煎汤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痢疾、淋证:鲜全草30g,猪肉60g,加水炖,食肉服汤。

②治乳头痛: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百日菊

634.豨莶

【别名】肥猪苗、肥猪菜、粘糊菜、感冒草。

【拉丁学名】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

【分类地位】菊科,豨莶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粗壮,密被短柔毛和腺毛,上部分枝常呈二歧状。叶对生;基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cm,宽1.8~6.5cm,两面被毛,下面有腺点,边缘有不规则小浅齿或粗齿,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宽楔形,下延成具翅的叶柄。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圆锥状;总苞阔钟状,总苞片2层,叶质,背面有具柄腺毛;雌花舌状,黄色,两性花筒状。瘦果倒卵形,长3~3.5mm,无冠毛。花期4~9月,果期6~11月。

【分布生境】产于杨家店、何绍良湾等地,生于山坡、路旁及耕地边。巫溪、云阳、开州、万州、梁平、忠县、垫江、丰都、长寿、酉阳、黔江、石柱、武隆、涪陵、南川、万盛、綦江、江津、合川、北碚、巴南、渝北、璧山、永川、大足、铜梁等区县,海拔15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季花期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寒。有小毒。祛风湿,通经络,强筋骨,降血压。

【主治病症】风湿关节炎,腰膝无力,高血压,失眠,肝炎,疟疾。外用治疮疖肿毒。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外用鲜品捣敷。

【附注】同属植物毛梗豨莶(S.glabrescensMakino)与豨莶的主要区别为:茎上部分枝不呈二歧状,被稀疏而平伏的短柔毛;叶边缘有较规则的尖齿,头状花序有细长的梗;其产地及用途与豨莶同。

豨莶

635.鳢肠

【别名】旱莲草、白花蟛蜞草、墨旱莲。

【拉丁学名】Eclipta prostrata L.

【分类地位】菊科,鳢肠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5~60cm。茎直立或下部平卧,节着土易生根,被白色糙伏毛。叶对生;叶片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无柄或有短柄,长3~9cm,宽0.5~2.5cm,全缘或有细齿,两面被糙伏毛。头状花序常有细长花序梗,总苞片2层,绿色,长椭圆形,外面被糙伏毛;舌状花白色,舌片小,顶端2裂或全缘,雌性;中央两性花筒状,有裂片4。瘦果褐色,有明显的瘤状突起,无冠毛。花果期5~10月。

【分布生境】产于三花石至杉木园田边,路旁及耕地边。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采割全草。

【药性功能】甘、酸、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滋补肝肾。

【主治病症】肠炎,痢疾,慢性肝炎,肾虚耳鸣,神经衰弱,吐血,尿血,衄血,血崩。外用治脚癣,湿疹疮疡,创伤出血。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附方】①治衄血、咯血:旱莲草30g,荷叶15g,干侧柏叶9g,水煎服。

②治水田皮炎:旱莲草适量,捣烂外搽手脚,搽至皮肤稍发黑色,稍干后即可下水劳动。每天上工前、后各搽一次,即可预防。已发病者2~3天可治愈。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鳢肠

636.向日葵

【别名】葵花、向阳花、转日莲。

【拉丁学名】Helianthus annuus L.

【分类地位】菊科,向日葵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3m。茎直立,较粗壮,不分枝,被糙毛,中心髓部发达。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宽卵形或心状卵形,长10~30cm,宽8~25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心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被糙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顶,圆盘状,直径可达35cm;总苞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尾状渐尖,被刚毛;雌花舌状,金黄色,不结实;两性花筒状。花冠棕紫色,聚药雄蕊5;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倒卵形或椭圆形,灰色或黑色。花期7~9月。

【分布生境】原产北美洲。各地有栽培。

【药用部分】葵花盘、根、茎髓、叶、葵花籽入药。

【采集期】9~11月采收花盘和果实;5~9月采叶;7~10月采根;8~10月采收茎髓。

【药性功能】淡、平。①葵花盘:养肝补肾,降压,止痛。②根、茎髓:清热利尿,止咳平喘。③叶:清热解毒,截疟。④葵花籽:滋阴,止痢,透疹。

【主治病症】①葵花盘:高血压,头痛目眩,肾虚耳鸣,牙痛,胃痛,痛经。②根、茎髓:小便涩痛,尿路结石,乳糜尿,咳嗽痰喘,乳肿,白带。③叶:疟疾,外用治烫火伤。④葵花籽:食欲不振,虚弱头风,血痢,麻疹不透。

【用量用法】①葵花盘:30~90g。②根、茎髓:15~30g。③叶:30g。④葵花籽:15~30g,水煎服。

【附方】①治小儿麻疹不透:种子1小酒杯,捣碎,开水冲服。

②治尿道炎、尿路结石:茎心15g,江南星蕨9g,水煎服。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乳糜尿:向日葵茎髓2尺,水芹菜根60g,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数日。(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向日葵

637.菊芋

【别名】洋姜、黄葵花。

【拉丁学名】Helianthns tuberosus L.

【分类地位】菊科,向日葵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5~3m,具块状地下茎。茎直立,上部分枝,具糙毛。基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具叶柄,叶柄上端有狭翅;叶片长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10~15cm,宽3~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波状锯齿或全缘,上面粗糙,下面有柔毛。头状花序数个,生于枝端,直径5~9cm;总苞片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舌状花淡黄色,无性,长1.5~2cm;管状花黄色,两性。瘦果楔形,有毛,上端常有2~4个具毛的扁芒。花期8~10月。

【分布生境】原产北美洲,各地有栽培。

【药用部分】块茎、茎叶药用。

【采集期】9~10月挖块茎;7~10月采茎叶。

【药性功能】甘、平。清热凉血,活血消肿,健脾消积,滋阴润燥,接骨。

【主治病症】消化不良,肾虚,精亏,热痛,肠热泻血,跌打损伤,骨折。

【用量用法】块茎10~15g,煎汤服或块茎1只,嚼服。外用鲜茎、叶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热病唇焦舌绛、肠热泻下:鲜块茎1只,生嚼服下。

②治跌打损伤:鲜茎、叶适量,捣烂敷伤处。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菊芋

638.大丽花

【别名】苕菊、苕花、大理菊、天竺牡丹、大理花。

【拉丁学名】Dahlia pinnata Cav.

【分类地位】菊科,大丽花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地下具棒状块根。茎直立,多分枝,光滑无毛。叶对生;叶柄基部扩展几近相连,小叶柄稍有窄翼;叶片一至三回羽状分裂,或上部叶有时不裂,裂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边缘有圆钝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头状花序较大,直径6~12cm,生枝端,有长梗,梗端常稍弯曲下垂,总苞片2层;舌状花1层至多层,白色、黄色、红色或紫色,中性或雌性,管状花黄色,两性,发育。瘦果,长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圆。花期7~11月。

【分布生境】原产墨西哥。北温泉、缙云寺等地有栽培。重庆各地区有栽培。

【药用部分】块根入药。

【采集期】8~9月挖根。

【药性功能】甘、微苦、温。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祛风益气,健脾消积。

【主治病症】治头风,脾虚食滞,腮腺炎,龋牙疼痛,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6~12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大丽花

639.狼杷草

【别名】豆渣菜、狼把草、乌杷。

【拉丁学名】Bidens tripartita L.

【分类地位】菊科,鬼针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20~150cm,通常全体无毛。茎基部匍匐,节上生根,上部直立,稍呈四棱形,常带暗紫色。根粗壮,土黄色。叶对生,通常三至五回羽状深裂,边缘有锯齿。头状花序顶生及腋生,有较长的花序梗;总苞盘状,外层总苞片叶状,内层总苞片膜质;花黄色,全为管状的两性花。瘦果扁平,顶端截形,褐色,两侧边缘各有一列倒生钩刺,顶端冠毛刺状,2条,上有倒刺。花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石华寺、范家沟、景家坪等地,生于路边荒野及耕地边。云阳、开州、万州、忠县、梁平、丰都、酉阳、黔江、石柱、武隆、南川、渝北、北碚,海拔300~15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8~9月采收。

【药性功能】甘、微苦、平。清热解毒,养阴敛汗,利湿,通经。

【主治病症】感冒,肺热咳嗽,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痢疾,肝炎,泌尿系统感染,肺结核,盗汗,月经不调,闭经,小儿疳积。外用治疖肿,湿疹,皮癣,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鲜草适量,捣烂或绞汁敷患处。

【附方】①治感冒、急性气管炎、百日咳:狼把草15g,水煎服。风寒感冒加姜、葱。(出自《湖南药物志》)

②治体虚乏力、盗汗:狼把草30g,仙鹤草15g,麦门冬、五味子各6g。煎服。(出自《安徽中草药》)

狼杷草

640.鬼针草

【别名】黄花雾、盲肠草、三叶鬼针草、细毛鬼针草。

【拉丁学名】Bidens pilosa L.

【分类地位】菊科,鬼针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钝四棱形,无毛或上部被疏柔毛。茎下部叶较小,3裂或不裂,通常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对生,通常为三出羽状复叶,裂片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边缘有锯齿,无毛或疏柔毛;上部叶对生或互生,3裂或不裂。头状花序直径约8mm;总苞基部被细软毛,总苞片2~3层,外层匙形,先端增宽,无毛;舌状花白色或无舌状花;筒状花黄色,裂片5,瘦果条形,具四棱,黑色,顶端有刺状冠毛3~4条,其上有倒刺毛。花果期4~12月。

【分布生境】产于大沱口、孔家店、北温泉等地。生于路边,荒地及耕地边。云阳、开州、忠县、丰都、酉阳、黔江、石柱、武隆、南川、万盛、北碚、璧山,海拔150~18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7~10月采收。

【药性功能】苦、平。清热解毒,消肿散瘀,祛风除湿,凉血活血,健脾。

【主治病症】急性阑尾炎,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疮疖,毒蛇咬伤,跌打肿痛。

【用量用法】10~30g,水煎服。外用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阑尾炎:鬼针草鲜全草、白花蛇舌草各60g,一点红30g,水煎服。

②治咽喉肿痛:鬼针草鲜全草30g,水煎,频频咽服。

③治毒蛇咬伤:鲜全草适量捣烂敷,另取鲜全草30g,水煎服。

(①~③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④治胃痛、胃溃疡:细毛鬼针草熬膏,每服6g,生姜水冲服。(出自《陕西中草药》)

鬼针草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