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菊科 1)

发布日期:2020-08-08 17:40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606.毒根斑鸠菊

【别名】发痧藤、过山龙、藤牛七。

【拉丁学名】Vernonia cumingiana Benth.

【分类地位】菊科,斑鸠菊属。

【形态特征】攀缘藤本,长达10~12m。根粗壮。枝圆柱形,密被黄褐色柔毛,茎基部木质化,具纵细沟纹。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有密绒毛;叶片卵状长圆形,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7~21cm,宽3~8cm,上面无毛或沿叶脉有短毛,下面被锈色短柔毛,两面均有树脂状腺。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径8~10mm,具小花18~21朵,常在上部叶腋和枝端排列成圆锥状花序。总苞片5层,绿色,覆瓦状排列,卵状三角形至条状披针形,密被黄褐色绒毛;花全部两性,管状花紫色,顶端5裂,瘦果圆柱形,长4~5mm,有纵肋10条,冠毛红色或红褐色。花期10月至翌年4月。

【分布生境】产于纸厂湾及北温泉石山一带,生于山坡灌丛及疏林中,海拔200~300m。

【药用部分】藤茎及根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收。

【药性功能】苦、凉。有小毒。祛风解表,舒筋活络,截疟。

【主治病症】感冒,肺燥咳嗽,疟疾,喉痛,风湿关节痛,腰腿酸痛,跌打损伤。外用治结膜炎。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防治疟疾:鲜毒根斑鸠菊60g,鲜黄皮叶、鲜土牛膝各45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日。(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毒根斑鸠菊

607.下田菊

【别名】风气菊、白龙须、水胡椒、乳痈药。

【拉丁学名】Adenostemma lavania(L.)O. Kuntze

【分类地位】菊科,下田菊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基部稍平卧,着地生根,上部叉状分枝,具白色短柔毛,中部以下光滑无毛。叶对生;叶柄有狭翼,茎中部叶较大,长卵形或卵圆形,长4~20cm,宽2~6cm,边缘有粗锯齿。头状花序,半球形,径5~8mm,在枝顶排成伞房状,总苞片狭椭圆形,近膜质;筒状花冠白色,下部被贴质毛,上有5齿,被柔毛。瘦果倒披针形,长约4mm,冠毛4条,棒状。花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乌龙沟等地,生林下、林缘、水边、路旁。石柱、武隆、南川、长寿、北碚,海拔2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6~8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微苦、寒。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病症】感冒发热,急性黄疸型肝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肺热咳嗽,无名肿毒,毒蛇咬伤。

【附方】①治感冒高热:下田菊9~15g,水煎服。

②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下田菊30~60g(鲜品90~120g),水煎服。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蕲蛇咬伤:下田菊鲜全草适量,捣烂外敷,另取鲜根30~90g,取汁内服。(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下田菊

608.泽兰

【别名】白头婆、山佩兰、消食花、大发散。

【拉丁学名】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分类地位】菊科,泽兰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2m。根状茎短,丛生细根,根多弯曲。茎直立,圆柱形,基部木质化,表面具纵沟并散生紫色斑点,嫩枝茎密被细柔毛。单叶对生;叶柄长约1cm;叶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4~14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两面均疏生细毛,下面毛较密并有腺点。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或分枝顶端排成伞房状;总苞钟状,总苞片3层,干膜质;每个头状花序含5~6个两性筒状花;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雄蕊5,花药合生;子房下位,柱头2裂。瘦果椭圆形,熟时黑色,有毛和腺点。冠毛白色。花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范家沟等地,生于山坡草地上。城口、巫溪、巫山、奉节、万州、酉阳、秀山、黔江、南川、万盛、北碚,海拔400~18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7~9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平。清热解暑,理气止痛,活血解毒。

【主治病症】夏季伤暑,胸闷腹胀,扁桃体炎,胃肠炎,咽喉炎,咳嗽,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

泽兰

609.藿香蓟

【别名】胜红蓟、咸虾花、白花香草、脓泡草、白花草。

【拉丁学名】Ageratum conyzoides L.

【分类地位】菊科,胜红蓟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90cm。茎直立,稍带紫色,有分枝,被白色多节长柔毛,幼嫩时毛较密。单叶对生;叶柄长7~26mm;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13cm,宽2.5~6.5cm,先端钝,基部微心形,边缘具圆钝锯齿,两面均有稀疏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或分枝顶端组成伞房状;总苞钟状;苞片2~3裂,披针形,先端渐尖,背部具细毛;花全部管状;花冠淡紫色和蓝色;聚药,雄5;雌蕊位于中央,花柱伸出花冠外。瘦果黑褐色,被短毛;冠毛膜片状,5片,分离或连合成短冠状,基部结合成环。花果期5~10月。

【分布生境】王家坪附近有栽培。原产中南美洲,涪陵、南川、北碚有栽培。

【药用部分】全草或叶及嫩茎入药。

【采集期】6~10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微苦、凉。祛风清热,止痛止血,排石,解毒,消肿。

【主治病症】感冒发热,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胃肠炎,胃痛,腹痛,崩漏,肾结石,膀胱结石,湿疹,鹅口疮,痈疮肿毒,中耳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量用法】15~30g,(鲜品加倍)煎汤服。或鲜品捣汁服。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附方】①治感冒发热:胜红蓟鲜叶和嫩茎60g,水煎服。

②治外伤出血:胜红蓟鲜全草适量捣烂外敷。

③治湿疹、烫伤:胜红蓟鲜全草适量,煎水洗。

(①~③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④治胃溃疡、急慢性腹痛:胜红蓟煅存性,研末装瓶备用,每服2.5g,嚼服,在半小时内喝水,镇痛作用良好。(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藿香蓟

610.一枝黄花

【别名】金柴胡、破布叶。

【拉丁学名】Solidago decurrens Lour.

【分类地位】菊科,一枝黄花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具粗短的根状茎,根多条,细而弯曲,浅棕色。茎直立,基部常木质化,光滑,单一,略带暗红色,上部有时分枝。单叶互生,叶片椭圆形,卵形或宽披针形,长4~10cm,宽1~3cm,先端尖或钝,边缘具锐锯齿,基部楔形而下延成叶柄;下部叶柄较长,向上渐短至无柄。头状花序黄色,直径6~8mm,单1或2~6聚生于腋生的短花序梗上,再排成总状或有叶的圆锥状花序;总苞片宽钟形,苞片通常3层;边缘舌状花8朵,雌性;中间为管状花,两性。瘦果圆筒形,光滑或先端略具疏软毛;冠毛白色。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分布生境】产于景家坪、绍隆寺、王家湾等地,生于山坡、草地和林缘。万州、石柱、黔江、武隆、南川、璧山、北碚等区县,海拔200~225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全草药用。

【采集期】6~9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平。有小毒。发表散寒,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止血。

【主治病症】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黄疸,热淋,痈肿疮疖,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支气管炎,急慢性肾炎,小儿疳积,百日咳。

【用量用法】9~15g(鲜品20~30g),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浓汁搽。

【附方】①治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一枝黄花9g,一点红6g,水煎服。

②治扁桃体炎:一枝黄花、白毛鹿茸草各30g,水煎服。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百日咳:一枝黄花全草30g,水煎服。(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附注】孕妇忌服。

一枝黄花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