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5.玄参
【别名】元参、乌元参、黑参、重台、正马、鹿肠、鬼藏。
【拉丁学名】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
【分类地位】玄参科,玄参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根数条,纺锤状或胡萝卜状,长达15cm,下部常分叉,外皮灰褐色,干时内部黑色。茎直立,四棱形,常带暗紫色,有腺状柔毛或无毛。单叶对生,茎顶部叶偶有互生的;叶柄长约1.5cm;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20cm,宽4.5~12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截形或宽楔形,边缘具细密锯齿,无毛或下面脉上有毛。聚伞花序集成顶生圆锥花序,大而疏散,花序和花梗有腺毛;花萼钟状,5裂,外被腺毛;花冠暗紫色,长约8mm,5裂,二唇形;雄蕊4,二强,另有1枚退化雄蕊呈鳞片状,贴生花冠管上;雌蕊1枚,子房上位,花柱细长。蒴果卵圆形,长6~8mm,花萼宿存。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缙云山有栽培。城口、巫山、万州、南川、北碚有栽培。
【药用部分】根药用。
【采集期】10~11月间挖根。
【药性功能】苦、咸、微寒。凉血,滋阴,降火,解毒,生津。
【主治病症】热病烦渴,咽喉肿痛,牙龈炎,扁桃体炎,淋巴结炎,肠燥便秘,目赤,瘰疬。
【用量用法】10~20g,煎汤服。
【附方】①治咽喉肿痛:玄参30g,水煎服,或开水冲泡代茶饮。(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②治热病伤津、口干便秘:玄参、麦冬、生地黄各25g,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附注】不宜与藜芦同用。
玄参
576.旱田草
【别名】调经草、定经草、锯镰草。
【拉丁学名】Lindernia ruellioides(Colsm.)Pennell
【分类地位】玄参科,母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0~15cm。茎直立,四方形,近无毛,基部有长达30cm的匍匐茎,节间长,节上生根,并长出新植株。叶对生;叶柄长3~20mm,基部多少抱茎;叶片矩圆形,长2~4cm,宽0.5~1.5cm,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渐窄成柄,边缘密生整齐而急尖的细锯齿。总状花序顶生,有花2~10朵;花萼5深裂,绿色,裂片披针形;花冠紫红色,花冠管圆柱形,长10~14mm,上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枚,前方2枚不育,后方2枚能育;子房上位,柱头2片裂。蒴果圆柱形,长1.5~2cm。种子椭圆形,褐色,花期6~8月,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附近,生于草丛中及林下湿处。重庆北碚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秋季采收。
【药性功能】甘、淡、平。理气活血,解毒消肿,行气止痛。
【主治病症】闭经,痛经,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遗精,白浊,扁桃体炎。外用治跌打损伤,痈肿疼痛,蛇咬伤,狂犬咬伤。
【用量用法】15~30g,煎汤服,或炖服。外用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跌打肿痈:鲜旱田草60~90g,酒炖服。(出自《福建中草药》)
②治心绞痛:旱田草30~50g和母鸡炖服。(出自《福建药物志》)
旱田草
577.母草
【别名】四方草、四方拳草、气痛草、蝴蝶翼。
【拉丁学名】Lindernia crustacea(L.)F. Muell.
【分类地位】玄参科,母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8~20cm。茎基部匍匐,有分枝,着地节处生出不定根,倾斜向上,上部直立,直立部分呈四方形,无毛或有疏毛。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宽卵形或三角卵形,长1~2cm,宽0.5~1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疏浅锯齿。花单生叶腋或于茎顶排成总状花序;花梗细,长1~2.5cm;花萼绿色或浅紫色,膜质,长4~5mm,先端5浅裂;花冠长约8mm,紫色,略呈二唇形;雄蕊4枚,全部发育;子房上位,2室,花柱1,柱头2片裂,蒴果长椭圆形,或卵形,包于宿存花萼内。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下水田及低湿处,江津、北碚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微苦、淡、凉。清热解毒,健脾止泻,利尿消肿,活血止痛。
【主治病症】细菌性痢疾,肠炎,消化不良,肝炎,肾炎水肿,白带,乳腺炎,风热感冒,月经不调,腮腺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劳伤咳嗽。
【用量用法】全草30~60g,煎汤服。外用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细菌性痢疾,肠炎:全草30~60g,水煎服。
②治乳腺炎、腮腺炎、疖肿:鲜全草30~60g,捣烂取汁内服,渣敷患处。
③治毒蛇咬伤:鲜全草60~120g,捣烂取汁内服,渣敷伤口周围。
(①~③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④治慢性肾炎:母草60g,鲜马齿苋1500g,酒1000g,浸3日后启用,每服15mL,日服3次。(出自江西《草药手册》)
母草
578.圆叶母草
【别名】小地扭、飞疔药、元叶母草。
【拉丁学名】Lindernia nummularifolia(D. Don)Wettst.
【分类地位】玄参科,母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5~15cm。茎直立,四方形,多分枝。叶对生,几无柄或无柄;叶片圆形或卵圆形,长5~20mm,宽4~15mm,先端圆钝,基部宽楔形或近心形,边缘有浅圆锯齿,齿端有小突尖,侧脉2~3对,近基部发出。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无梗或有长达2cm的梗;花萼5裂;花冠紫色,少有蓝色或白色,长约7mm。蒴果长椭圆形,种子棕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1月。
【分布生境】产于八角井附近,生于路旁草地。巫山、云阳、万州、南川、北碚有分布,海拔1800m以下。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7~10月采收。
【药性功能】苦、平。凉血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病症】咳血,疔疮肿毒,跌打损伤,蛇咬伤。
【用量用法】10~15g,煎汤服或泡酒服。外用鲜品捣敷。
圆叶母草
579.光叶蝴蝶草
【别名】水韩信草、水远志、蓝花草、老蛇药、光叶翼萼。
【拉丁学名】Torenia glabra Osbeck
【分类地位】玄参科,蝴蝶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基部匍匐,节上生根,上部披散,柔弱,四棱形,全株近无毛或被短硬毛,多分枝。叶对生,叶柄长约1cm;叶片卵状三角形至卵形,长1.5~3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平截,边缘有圆钝锯齿。花单朵假腋生或2~4朵在枝顶集成伞形花序;苞片丝状;花梗比叶长;花萼筒状,花期长1~1.5cm,果期长1.5~2cm,具不等的5翅,翅宽1mm;花冠紫色或蓝色,长约2cm,筒状,先端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枚,前面2雄蕊的花丝近基部,有盲肠状附属物。蒴果内藏于宿萼中。种子黄色,花期5~8月。
【分布生境】产于八角井附近。巫溪、云阳、石柱、酉阳、秀山、开州、重庆主城区,海拔200~18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季采收。
【药性功能】微苦、凉。清热解毒,除湿化瘀,活血。
【主治病症】黄疸,赤淋,风热咳嗽,腹泻,跌打损伤,蛇咬伤,疔疮肿毒。
【用量用法】15~30g,煎汤服。
【附方】①治黄疸:水韩信草60g,栀子12g,水煎服。
②治疔疮、蛇咬伤:水韩信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①②方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光叶蝴蝶草
580.紫萼蝴蝶草
【别名】香椒草、马铃草。
【拉丁学名】Torenia violacea(Azaola)Pennell
【分类地位】玄参科,蝴蝶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0~40cm,无毛或具疏柔毛。茎基部呈匍匐状,多分枝,上部斜升开展,四棱形。单叶对生,叶柄长5~10mm;叶片卵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长2~4cm,宽1.5~2.5cm,先端短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圆钝锯齿。花3~5朵成顶生的短总状花序;花梗长1~2.5cm,具4棱,有柔毛;花萼长椭圆状圆筒形,长约2cm,先端略呈二唇形,花冠紫色,或白色,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2对,上方1对短而直立,下方1对着生于花冠喉部,较长,其茎部各具1棒状附属体;雌蕊1枚,花柱线形,柱头平展2裂。蒴果光滑,狭椭圆形,包于宿萼内,种子多数。花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生境】产于范家沟沟边荒地草丛中,巫溪、巫山、万州、南川、江津、北碚,海拔2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秋季采全草。
【药性功能】微苦、凉。无毒。
【主治病症】治中暑呕吐。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
【附方】治中暑呕吐:全草24g,鱼腥草根、豆腐柴、六月雪、醉鱼草各15g,老姜5片,水煎服。(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紫萼蝴蝶草
581.尼泊尔沟酸浆
【别名】水芹辣子。
【拉丁学名】Minulus tenellus Bunge var. nepalensis(Benth.)Tsoong
【分类地位】玄参科,沟酸浆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40cm。茎近直立,多分枝,四方形,角处有窄翅,无毛。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卵形、卵状三角形至卵状矩圆形,长1~3cm,宽0.4~1.5cm,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具疏锯齿,花单生叶腋,花梗长达3cm;花萼圆筒形,长约1cm,果期肿胀成囊状,增大近1倍,萼口平截,具5刺状齿;花冠较花萼长1.5倍,黄色,喉部有红色斑点;雄蕊内藏。蒴果椭圆形。种子卵圆形。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附近,生于沟边草丛中。巫溪、酉阳、开州、北碚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病症】外感风热,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
【用量用法】15~20g,水煎服。
尼泊尔沟酸浆
582.通泉草
【别名】绿兰花、脓泡药、猪胡椒。
【拉丁学名】Mazus japonicus(Thunb.)O. Kuntze.
【分类地位】玄参科,通泉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5~30cm,全株疏生短软毛或近无毛。茎直立或斜升,通常基部多分枝。叶对生;叶片倒卵形至匙形,长2~6cm,宽8~15mm,边缘具不规则粗钝锯齿,先端钝圆,基部楔形,渐下延成有翼的叶柄。总状花序顶生,花稀疏;花萼钟状;花冠紫色或蓝色,二唇形,上唇短而直立,顶端2裂,下唇大而开展,顶端3裂,筒部短;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筒部;子房上位,无毛,花柱细长,柱头2裂。蒴果球形,光滑无毛,稍露出宿存萼筒外,种子斜卵形或肾形,淡黄色。花期3~8月,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韩家院子,常生于低山农耕地旁。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5~10月采收。
【药性功能】微甘、苦、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健胃消积。
【主治病症】脓疱疮,水肿,肾炎,消化不良,偏头痛,疔疮,烧烫伤。
【用量用法】15~25g,煎汤服。外用,鲜品捣敷。
【附方】①治消化不良、疳积:通泉草、葎草各15g,水煎服。(出自《安徽中草药》)
②治心源性水肿:鲜通泉草适量,和陈萝卜籽捣烂,加皮硝拌匀,包敷肚脐上。(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通泉草
583.毛地黄
【别名】洋地黄、地钟花。
【拉丁学名】Digitalis purpurea L.
【分类地位】玄参科,毛地黄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约1m,全株被灰白色柔毛及腺毛。茎直立,单生或数条丛生。基生叶呈莲座状;叶柄长2~8cm,具狭翅;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长5~15cm,宽4~6cm,先端尖或钝,基部楔狭,边缘有圆钝锯齿,叶背网脉十分明显;茎下部叶柄较长,向上叶柄渐短至无柄。总状花序顶生,长30~60cm。花下垂;花梗长约5mm;苞片披针形;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不等大,覆瓦状排列;花冠钟状,长5~8cm,裂片唇形,下唇较上唇略长,先端半圆形而向外反卷,上唇紫红色,下面内部为白色,散生多数深紫红色斑点;雄蕊4,二强,不外露,花丝基部与花冠筒合生;子房2室,柱头2裂。蒴果圆卵形,室间开裂。种子小,多数。花期5~6月,果期6~7月。
【分布生境】原产于欧洲西部,缙云山有栽培。各地有栽培。
【药用部分】叶药用。
【采集期】叶肥厚粗糙,停止生长时采收。
【药性功能】苦、温。强心,利尿。
【主治病症】心力衰竭,心脏性水肿。
【用量用法】每次0.1~0.2g,粉剂内服。极量0.4g。或制成片剂及注射剂用。
毛地黄
584.宽叶腹水草
【别名】钓鱼竿、见毒消。
【拉丁学名】Veronicastrum latifolium(Hemsl.)Yamazaki
【分类地位】玄参科,腹水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长可达3m。茎细长,弓曲,着地生根,或匍匐蔓延,下部圆柱形,仅上部有时有窄棱,被黄色倒生短卷曲毛,少无毛。叶互生,具短柄;叶片近圆形或卵形,长3~7cm,宽2~5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平截或宽楔形,通常两面疏被短柔毛,边缘具三角形锯齿。穗状花序腋生,长1.5~4.5cm;药萼5深裂,裂片钻形;花冠筒状,长5mm,淡紫色或白色,先端4裂,裂片正三角形,喉部有一圈毛;雄蕊2枚,伸出冠外。蒴果卵状,长2~3mm。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附近,灯草坪,海拔200~800m处,巫山、奉节、南川、北碚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6~8月采收。
【药性功能】微苦、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散瘀止痛。
【主治病症】肺热咳嗽,肝炎,水肿,痢疾,目赤。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烧烫伤。
【用量用法】15~25g,煎汤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
【附注】①同属细穗腹水草[V.stenostuchyum(Hemsl.)Yamazaki.]形态与宽叶腹水草相似,唯叶片长卵形至披针形,长7~20cm,宽1~7cm,上面仅主脉上有短毛。花序长2~8cm。其药性功能与宽叶腹水草相同。
②孕妇忌服。
宽叶腹水草
585.水苦荬
【别名】接骨仙桃、活血丹、夺命丹、水仙桃草、水莴苣、芒种草、虫虫草。
【拉丁学名】Veronica undullata Wall.
【分类地位】玄参科,婆婆纳属。
【形态特征】一年至二年生草本,高20~50cm,具斜走的根状茎。茎圆柱形,直立或基部倾斜,肉质,中空,无毛。叶对生;无柄;叶片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0.5~2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半抱茎,边缘全缘或具波状齿,两面均无毛。总状花序腋生,长5~15cm,花梗平展与花序轴几成直角;花萼4裂,裂片卵状披针形,长约2mm,顶端钝;花冠浅蓝色,淡紫色或白色,略长于花萼;雄蕊2,生于花冠筒上;子房上位,心皮2,花柱短。蒴果近圆形,径2.5~3mm,有腺毛。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7月。
【分布生境】产于财神洞及澄江河边草丛中,重庆市各区县多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季果实中虫瘿里的虫未逸出时采收。
【药性功能】苦、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止血。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咯血,风湿痹痛,月经不调,产后感冒,血淋,跌打损伤。外用治疖肿,无名肿毒,骨折。
【用量用法】10~30g,煎汤服。外用鲜品捣敷。
【附方】①治咽喉肿痛:鲜水苦荬50g,水煎服。
②治月经不调、痛经:水苦荬25g,益母草20g,当归15g,水煎服。(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妇女产后感冒:水苦荬煎水,加红糖服。(出自《南京民间药草》)
水苦荬
586.阿拉伯婆婆纳
【别名】灯笼婆婆纳、灯笼草、波斯婆婆纳、肾子草。
【拉丁学名】Veronica persica Poir.
【分类地位】玄参科,婆婆纳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50cm。茎自基部分枝,铺散或丛生,匍匐或斜上,被多细胞开展柔毛。叶在茎基部对生,上部为互生;叶柄短或无柄;叶片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0.6~2cm,宽0.5~1.5cm,先端钝圆或急尖,基部平截、浅心形或圆形,边缘具粗钝锯齿,两面有疏生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苞片叶状,互生,花单生苞腋;花梗长1.5~2.5cm;花萼4裂,裂片狭卵形,长6~8mm;花冠淡蓝色,具深蓝色条纹,筒部极短,先端4深裂,裂片近圆形;雄蕊2,着生于花冠筒部,开花外露;子房上位,心皮2,柱头头状。蒴果近肾形,稍扁,宽6~7mm,花柱宿存。种子舟形,或长圆形,腹面凹入,背面具纵皱纹。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布生境】产于纸厂湾、缙云寺地边路旁。重庆城区等地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6~7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咸、平。清热解毒,补肾,祛风,除湿,截疟。
【主治病症】肾虚腰痛,风湿疼痛,小儿阴囊肿大,疟疾,疥疮。
【用量用法】15~30g,煎汤服。外用煎水洗。
【附方】①治肾虚腰痛:灯笼草30g,炖肉吃。
②治小儿阴囊肿大:灯笼草90g,煎水熏洗。
(①②方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③治疥疮:全草适量,煎水洗患处。
④治疟疾:阿拉伯婆婆纳全草30g,臭常山3g,水煎服。
(③④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阿拉伯婆婆纳
587.婆婆纳
【别名】卵子草、双铜锤、双肾草、狗卵草。
【拉丁学名】Veronica didyma Tenore
【分类地位】玄参科,婆婆纳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5~20cm。茎自基部分枝,下部匍匐蔓延,上部斜升,被短柔毛。叶在茎下部者对生,茎上部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心形至卵形,长5~10mm,宽6~7mm,先端钝,基部圆形至平截,边缘有圆钝锯齿,两面疏生白色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苞片叶状,互生,花单生苞腋;花梗与苞片等长或略短;花萼4深裂,裂片卵形,被柔毛,果期长达5mm;花冠深红紫色,辐状,直径4~5mm,筒部极短;雄蕊2;子房上位,2室,扁倒心形。蒴果近肾形,略扁,密被柔毛,宽4~5mm,先端内凹,凹口呈直角,中央有终沟,宿存花柱与凹口齐或略超过。种子舟状深凹,背面具波状纵皱纹。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布生境】产于韩家院子,生于地边杂草丛中。万州、南川、主城各区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3~4月采收。
【药性功能】微甘、淡、凉。无毒。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理气止痛,补肾强腰,解毒消肿。
【主治病症】肾虚腰痛,疝气,睾丸炎,白带,疮疖痈肿,吐血。
【用量用法】15~30g,鲜品60~90g,水煎服;外用鲜品捣敷。
【附方】①治疝痛:婆婆纳25g,野鸦椿子15g,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睾丸肿痛:婆婆纳30g,小茴香6g,橘核12g,荔枝核15g,水煎服。(出自《安徽中草药》)
③治治吐血:鲜婆婆纳60g,水煎服,或捣烂绞汁,加红糖适量,开水冲服。(出自《福建药物志》)
【附注】同属植物直立婆婆纳(V.arvensisL.)与本种区别在于花冠蓝色略带紫,花梗极短,种子扁平而光滑,其功能与本种同,产于北温泉面厂附近,生公路边草丛中。
婆婆纳
(作者: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