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推荐 > 正文

《缙云山药用植物》 | (三) 被子植物门(A.双子叶纲 唇形科 2)

发布日期:2020-08-02 17:03 来源:重庆出版集团

548.益母草

【别名】益母蒿、红花艾、茺蔚、野油麻。

【拉丁学名】Leonurus japonicus Houtt.(L. heterophyllus Sweet.)

【分类地位】唇形科,益母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30~120cm。茎直立,四棱形,被倒向糙伏毛,在节及棱上尤密。叶对生,叶形多种;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卵圆形,直径4~8cm,边缘有5~9浅裂,每裂片有2~3钝齿;中部茎生叶子全裂,裂片近披针形,中央裂片常再3裂,侧片1~2裂;最上部叶片不分裂,条形两面被柔毛。轮伞花序腋生,具花8~15朵,轮廓近球形,直径2~2.5cm,下有刺状小苞片;花萼筒状钟形,长6~8mm,5脉,5齿,前2齿靠合;花冠粉红至淡紫红色,长10~12mm,花冠筒内有毛环,檐部二唇形,上唇直伸,内凹,下唇3裂,中裂片倒心形;雄蕊二对,前对较长,花丝扁平,有鳞状毛,花药卵圆形;子房4裂,花柱丝状,柱头2裂。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长2.5mm,淡褐色。花期6~9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绍隆寺附近,生于荒地边。重庆各地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开花时割取地上全草。

【药性功能】辛、苦、微寒。归肝、肾、心包经。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祛瘀生新,清热解毒。

【主治病症】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闭经,产后瘀血腹痛,肾炎浮肿,小便不利,尿血,泻血,疮疡肿毒。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

【附方】①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及刮宫后复旧不全:鲜益母草120g,鸡血藤60g,水煎加红糖服,每日1剂。

②急性肾炎浮肿:鲜益母草180~240g(干品90~120g均用全草),加水700mL,文火煎至300mL,分2次服,每日1剂。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痛经:益母草30g,香附9g,水煎,冲酒服。(出自《福建药物志》)

益母草

549.小叶假糙苏

【别名】十二槐花、壶瓶花、荏子香、金槐。

【拉丁学名】Paraphlomis javanica(Bl.)Prain var. coronata(Vaniot)C. Y. Wu et H. W. Li

【分类地位】唇形科,假糙苏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约50cm。茎直立,钝四棱形,具槽,被侧向平伏毛,常曲折,向基部无叶,上部具叶,叶椭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一般长3~9cm(有时达15cm),宽1.5~6cm,肉质,边缘疏生锯齿或有小尖突的圆齿,齿常不明显或极浅。轮伞花序多花,轮廓为圆球形,连花冠径约3cm;花萼花时明显管状,果时膨大,革质;花冠通常黄或淡黄色,有时为白色,长约1.7cm,冠檐二唇;雄蕊4,前对较长,均上升到唇片之下,或略超齿;花柱丝状,略高于雄蕊,子房紫黑色,无毛。小坚果倒卵球状三棱形,黑色。花期6~8月,果期8~12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附近,生于阔叶林中。巴县、北碚,海拔400~9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7~8月采收。

【药性功能】甘、平。滋阴润燥,止咳,调经。

【主治病症】虚痨咳嗽,月经不调。

【用量用法】15g,水煎服。

小叶假糙苏

550.针筒菜

【别名】野油麻、地参。

【拉丁学名】Stachys oblongifolia Benth.

【分类地位】唇形科,水苏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0.5~1m。根状茎横走,节上生出须根状的不定根。茎直立或斜升,四棱形,不分枝或少分枝,在棱及节上有长柔毛。叶对生;叶柄长约2mm,或近于无柄,密被长柔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5~10cm,宽0.7~2.5cm,先端近急尖,基部浅心形,边缘有圆牙状锯齿,两面均有细毛。轮伞花序通常6花,下部远离,上部者密集排列成长5~8cm的假穗状花序,小苞片线状刺形,长约1mm;花萼钟状,连齿长7mm,外被具腺绒毛;花冠粉红色或粉红紫色,长约1.3cm,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肾形;雄蕊4,花药卵圆形,2室,室极叉开;花柱丝状,稍超出雄蕊,子房黑褐色,无毛。小坚果卵球状,径约1mm,褐色,光滑。花期6~8月,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澄江路边,生于沟边草丛中。奉节、巴南、北碚,海拔250~128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季采收。

【药性功能】辛、微甘、温。祛风解毒,补气,止血。

【主治病症】病后体弱,气虚乏力,久痢不止,外伤出血。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病后虚弱:野油麻根30g,炖肉吃。

②治外伤出血:野油麻适量,捣烂敷患处。

(①②方出自《贵州草药》)

针筒菜

551.荔枝草

【别名】癞子草、癞疙宝草、雪见草、水羊耳、隔冬青、野猪菜。

【拉丁学名】Salvia plebeia R. Br.

【分类地位】唇形科,鼠尾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5~90cm。茎四棱形,多分枝,直立或斜升,被下向的疏柔毛。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茎生叶对生;叶柄长0.4~1.5cm,密被短柔毛;叶片椭圆状卵形或披针形,长2~6cm,宽0.8~2.5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圆钝或尖锐锯齿,上面有皱折,被柔毛,下面密被柔毛及金黄色小腺点。轮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每轮有花2~6朵,密集成假总状或圆锥花序;苞片小,披针形;花萼钟状,长2.7mm,二唇形,上唇顶端有3个短尖头,下唇2齿;花冠淡红色至蓝紫色或白色,长4.5mm,筒内有毛环,下唇中裂片宽倒心形;能育雄蕊2,着生于下唇基部,略伸出花冠外;花柱与花冠等长,先端不相等2裂;花盘前方隆起。小坚果倒卵圆形,径0.4mm,褐色,光滑。花期4~5月,果期6~7月。

【分布生境】产于分析厂附近,生于路边草坪上。巫山、万州、长寿、南川、大足、巴南、北碚,海拔5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6~7月割取地上部分。

【药性功能】辛、苦、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凉血止血,活血散瘀。

【主治病症】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口腔炎,乳腺炎,胃肠炎,肾炎,小儿高烧,腹水肿胀,肺结核咯血,崩漏,尿血,便血,痔疮出血,蛇虫咬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鲜草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耳心痛、耳心灌脓:癞子草捣汁滴耳。(出自《重庆医药》)

②治咳血、吐血、尿血:鲜荔枝草15~30g,猪瘦肉60g,炖汤服。(出自江西《中草药学》)

③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荔枝草15~30g,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荔枝草

552.贵州鼠尾草

【别名】血盆草、叶下红、红肺筋、破锣子、反背红。

【拉丁学名】Salvia cavaleriei Lévl.

【分类地位】唇形科,鼠尾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2~32cm。茎细弱,四棱形,基部有分枝或不分枝,下部无毛,上部有微柔毛。通常为青紫色。叶形状多样,下部叶为奇数羽状复叶,顶生小叶长卵形或披针形,长2.5~7.5cm,宽1~3.2cm,先端钝或圆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疏钝锯齿,上面绿色,有微柔毛或无毛,下面紫色,侧生小叶1~3对,较小,茎上部的为单叶或裂为三裂片;叶柄长1~7cm,下部的较长,向上渐短。轮伞花序,每轮有花2~6朵,疏离,排列成顶生圆锥花序;苞片披针形,紫色;花萼筒状,长4.5mm,外无毛,上唇三角形,下唇具2齿;花冠蓝色或浅紫色,长3mm,下唇中裂片倒心形;能育雄蕊2枚,伸出花冠上唇之外:退化雄蕊,短小;花柱伸出花冠,先端不等2裂。小坚果长椭圆形,长约0.8mm,黑色。花期7~9月。

【分布生境】产于马家沱附近等地,生于沟边草坪上。奉节、南川、北碚,海拔500~13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采集开花全草。

【药性功能】微苦、凉。凉血解毒,散瘀止血,清热利湿。

【主治病症】肺结核咯血,吐血,鼻血,崩漏,湿热泻痢,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研末撒伤口处或调水敷患处。

【附注】本种的变种血盆草(SalviacavalerieiLevl.var.simplieifoliaStih)与原种不同在于,叶全部基出,或稀在茎下部着生,通常为单叶,仅有时1或2全裂,叶片倒卵形至长倒卵形,叶柄常较叶片长,叶片下面为乌红色,花为紫色或紫红色。其药性功能与原种同。产于马家沱,生于河边草丛中,万州、忠县、南川、北碚,海拔700~2000m处有分布。

贵州鼠尾草

553.蜜蜂花

【别名】鼻血花、红活美、土荆芥、小叶薄荷、滇荆芥、鼻血草。

【拉丁学名】Melissa axillaris(Benth)Bakh. f.

【分类地位】唇形科,蜜蜂花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具横走的根状茎。茎四棱形,有分枝,略带紫色,被短柔毛。单叶对生;叶柄长0.2~2.5cm,密被短柔毛;叶片纸质,卵圆形,长1.2~6cm,宽0.9~3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宽楔形或近心形,边缘有圆钝锯齿,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靠中脉两侧带紫色或全部紫色,近无毛或仅沿脉被短柔毛。轮伞状花序腋生,有花少数或多数,疏离;苞片小,具缘毛;花梗长约2mm,被短柔毛;花萼钟形,长6~8mm,外面被具节长柔毛,上唇3齿,下2齿;花冠白色或微红色,长约1cm,上唇直立,顶端微凹,下唇3裂;雄蕊2对,前对较长,内藏;子房4裂,花柱比雄蕊略长,柱头2裂。小坚果卵圆形,腹面具棱。花期6~11月,果期7~11月。

【分布生境】产于杉木园附近,生于路旁草丛中。城口、酉阳、奉节、黔江、南川、合川、北碚,海拔600~164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夏秋采收。

【药性功能】平、苦、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病症】风湿麻木,吐血,鼻出血,大麻风,皮肤瘙痒,疮疹,崩漏,带下,蛇虫咬伤,口臭。

【用量用法】50~100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或捣烂塞鼻。

【附方】①治鼻衄、吐血:鼻血草15g,刺黄柏15g,白茅根15g,土茯苓15g,水煎服,或鲜鼻血草捣绒塞鼻。

②治皮肤疮疹:鼻血草1把,煎水洗患处。

③治蛇咬伤:鼻血草、马牙半枝莲、半边莲各等分,捣烂敷患处。

(①~③方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蜜蜂花

554.细风轮菜

【别名】瘦风轮、塔花、剪刀草、玉如意、山薄荷、野薄荷、节节花、野仙人草、光风轮。

【拉丁学名】Clinopodium gracile(Benth.)Matsum.

【分类地位】唇形科,风轮菜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茎纤细,四棱形,基部匍匐,上部直立或斜升,被倒向短柔毛。单叶对生;叶柄长0.3~1.8cm,密被短柔毛;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3.4cm,宽0.8~2.4cm,先端钝或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具疏牙齿或圆齿状锯齿,上面近无毛,下面脉上疏被短毛。轮伞花序腋生或于茎顶排列成总状;苞片很小,成针状;花萼筒状二唇形,长约3mm,13脉,脉上被短粗毛,5齿裂,上唇3裂齿短,三角形,果时向上反折,下唇2裂齿略长,顶端钻状平伸,齿缘被睫毛,宿存;花冠白色或紫红色,二形,上唇圆形,顶端微凹,下唇3裂;雄蕊2对,前对能育,后对不育,较小;子房4裂,无毛,花柱2浅裂。小坚果卵球形,褐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灯草坪等地,生路边林下。巫山、奉节、开州、梁平、万州、忠县、南川、巴南、北碚,海拔250~25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6~8月采集全草。

【药性功能】辛、苦、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活血。

【主治病症】感冒发热,呕吐,痢疾,咽喉肿痛,白喉,肠炎,乳腺炎,痈肿丹毒,荨麻疹,毒虫咬伤,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用量用法】15~30g,鲜品30~60g,水煎服,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感冒头痛:光风轮30g,煎服,或光风轮9g,淡豆豉12g,薄荷6g(后下),葱白3根,煎服。(出自《安徽中草药》)

②治痢疾、肠炎:剪刀草30g,叶下珠(大戟科)爵床各15g,水煎服。或者剪刀草36g,龙牙草6g,水煎服。(出自《浙南本草新编》)

细风轮菜

555.薄荷

【别名】蕃荷菜、菝荷、薄苛、蔢荷、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鱼香草、香薷草。

【拉丁学名】Mentha haplocalyx Briq.

【分类地位】唇形科,薄荷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达80cm,揉烂有浓烈香气。根状茎细长,白色或白绿色。地上茎四棱形,下部匍匐,节上生根,上部直立,多分枝,被倒向柔毛。叶对生;叶柄长4~14mm,被微柔毛;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1~2.5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具尖锯齿,两面均有疏短毛和腺点,沿叶脉毛较密。轮伞花序腋生,轮廓近球形,花时直径约18mm,具梗或无梗,梗长可达3mm;花萼管状钟形,外被柔毛及腺点,5齿裂,裂片锐尖;花冠二唇形,淡红色,青紫色或白色,外面具微柔毛,内面喉部以上具微柔毛。上唇2浅裂,下3裂;雄蕊4枚,近等长,均伸出花冠外,花丝丝状,花药卵圆形;子房4裂,花柱略超出雄蕊。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mm,褐色,藏于宿萼内。花期7~9月,果期10月。

【分布生境】产于景家坪,生于草丛中。城口、巫溪、万州、南川、北碚,海拔500~28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7~10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凉。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清利头目。

【主治病症】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皮肤瘙痒。

【用量用法】3~9g,水煎服,或冲开水服。外用煎水洗或挤汁涂。

【附方】治感冒、头痛、鼻塞:薄荷、菊花、蔓荆子各15g,荆芥10g,金银花20g。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薄荷

556.紫苏

【别名】赤苏、红苏、红紫苏、皱紫苏、白紫苏、荏叶、白苏。

【拉丁学名】Perilla frutesens(L.)Britt.

【分类地位】唇形科,紫苏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0.3~2m。茎直立,粗壮,四棱形,绿色或紫色,密被长柔毛。单叶对生;叶柄长3~5cm,密被长柔毛;叶片宽卵形或圆形,长9~13cm,宽4.5~10cm,先端短渐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脉上被贴生柔毛,两面通常绿色,有时背面带紫色,有腺点,叶缘有粗锯齿。轮伞花序,每轮有花2朵,组成长1.5~15cm、密被长柔毛、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的总状花序;苞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外被红褐色腺点;花萼钟形,长约3mm,萼檐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下唇2齿,齿披针形;花冠白色至紫红色,长3~4mm,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雄蕊4,不伸出;花柱先端2浅裂;花盘前方指状膨大。小坚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径1.5mm,具网纹。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分布生境】产于灯草坪附近,生于山坡草丛中。重庆各地栽培或野生。

【药用部分】带叶嫩枝、叶、主茎、果实药用。

【采集期】9~12月果实成熟时采收。

【药性功能】①带叶嫩枝:辛、温。散寒解表,理气宽中。②叶:辛、温。发表散寒。③梗(主茎):辛、温。理气宽胸,解郁安胎。④果实(紫苏子):辛、温。降气定喘,化痰止咳,利膈宽肠。

【主治病症】①带叶嫩枝: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②叶:风寒感冒,鼻塞头痛,咳嗽,鱼蟹中毒。③梗:胸闷不舒,气滞腹胀,妊娠呕吐,胎动不安。④果实:咳嗽痰多,气喘,胸闷呃逆。

【用量用法】①带叶嫩枝:5~15g,开水冲泡服。②叶:5~15g,水煎服。③主茎:9~15g,水煎服。④果实:5~15g,水煎服。

【附注】①野生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var. purpurascens(Hayata)H. W. Ll];

②四回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var. crispa(Thunb.)H. W. Ll],产于缙云寺附近,生于路边。上面二变种用途与紫苏同。

紫苏

557.小鱼仙草

【别名】土荆芥、假鱼香、痱子草、月味草、姜芥、四方草、热痱草。

【拉丁学名】Mosla dianthera(Buch-ham.)Maxim.

【分类地位】唇形科,石荠苧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20~100cm,揉烂有香气。茎直立,四棱形,多分枝,近无毛,仅节上有短毛。单叶对生;叶柄长3~18mm;叶片卵状披针形或菱状披针形,长1.2~3.5cm,宽0.5~1.8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两面无毛或近无毛,下面具凹陷腺点。轮伞花序,每轮具花2朵,对生,在主茎或侧枝上组成假总状花序,长3~15cm;苞片针状或条状披针形;花萼钟状,长约2mm,外面脉上被短硬毛,二唇形,上唇3裂,裂片卵形,中裂最大,下唇2齿,披针形,果时萼增大;花冠淡紫色,长4~5mm,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雄蕊4,后对能育,前对退化成棒状;子房4裂,花柱基生,柱头2浅裂。小坚果灰褐色,近球形,具疏网纹。花期5~8月,果期7~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绍隆寺附近,生于路边草丛中。城口、巫溪、奉节、彭水、南川、合川、巴南,海拔400~13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秋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微温。祛风解表,利湿止痒,止咳,止血,解毒。

【主治病症】感冒头痛,咳嗽,中暑,胃寒痛,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扁桃体炎,痢疾,外伤出血,痱子。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预防感冒:全草9g,煎水代茶。

②治中暑、胃寒痛:全草6~9g,水煎服。

(①②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小鱼仙草

558.石荠苧

【别名】痱子草、热痱草、沙虫药、蜻蜓花、鬼香油。

【拉丁学名】Mosla scabra(Thunb.)C. Y. Wu et H. W. Li;

【分类地位】唇形科,石荠苧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茎直立,四棱形,多分枝,密被下曲短柔毛。单叶对生;叶柄长3~20mm,被短柔毛;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3.5cm,宽0.9~1.7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边缘有尖锯齿,上面被灰色微柔毛,下面灰白色,密被凹陷腺点,近无毛或具稀疏短柔毛。轮伞花序,每轮具花2朵,在主茎及侧枝上组成顶生的假总状花序,长2.5~15cm;苞片卵状披针形至卵形,先端渐尖,背面和边缘均有长柔毛;花萼钟形,外面被疏柔毛,二唇形,上唇3齿,卵状披针形,下唇2齿线形;花冠淡红色或红色,长4.5mm,二唇形,上唇先端微缺,下唇3裂,顶端有圆齿;雄蕊4,后对能育,前对不育;子房4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小坚果黄褐色,球形具深雕纹。花期5~10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境】产于范家沟等地,生于路旁耕地边。城口、巫溪、忠县、南川、万州、巴南、北碚,海拔600~19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秋采挖。

【药性功能】辛、苦、凉。清暑解毒,祛风利湿,行气理血,止痒,止血。

【主治病症】中暑,感冒头痛,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急性肠炎,痢疾,肾炎水肿,痱子,脚癣,外伤出血,无名肿毒,跌打损伤,虫蛇咬伤。

【用量用法】5~15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或煎水洗患处。

【附方】①治中暑:全草15g,水煎服。

②治外伤出血:鲜全草适量,捣烂或干草研粉外敷伤口。

③治痱子:鲜全草1000g,煎汤外洗。

④治无名肿毒:鲜全草适量捣烂外敷。

⑤治蜈蚣咬伤:鲜全草适量,擦患处,或烧存性,研粉,加麻油调敷患处。

(①~⑤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⑥治软组织挫伤:石荠苧适量,洗净与红糖共捣烂,取汁内服,药渣敷患处。(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⑦治感冒:石荠苧全草9~15g,白菊花9~15g,酌冲开水炖服。(引自《中药大辞典》

石荠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