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微毛血见愁
【别名】山藿香、方枝苦草、假紫苏、贼子草。
【拉丁学名】Teucrium viscidum Bl. var. nepetoides(Lévl.)C. Y. Wu et S. Chow
【分类地位】唇形科,香科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70cm。茎四棱形,基部具匍匐茎,伏地生根,上部直立,有分枝,嫩枝被短柔毛,中夹腺毛。单叶对生;叶柄长约为叶片的1/4;叶片卵状椭圆形,长3~10cm,宽1.5~4.5cm,先端急尖至短渐尖,基部圆形、宽楔形至楔形,下延,边缘有粗锯齿,两面被稀疏细柔毛或近无毛。假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钟状,长约4mm,被灰白色柔毛,萼齿5;花冠白色、淡红色或淡紫色,长8~10mm,冠筒长4~5mm,上部单唇,唇片5裂,;雄蕊4枚;花柱前端2裂;小坚果扁球形,光滑,长约1.3mm,黄棕色。花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黄堰沟,生于竹林中。城口、巫溪、南川、北碚,海拔700~22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用。
【采集期】夏季采收。
【药性功能】苦,微辛,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
【主治病症】咳血,吐血,便血,痛经,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外伤出血,痈肿疔疮,毒蛇咬伤,风湿关节炎。
【用量用法】15~30g(鲜品加倍),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睾丸肿痛:山藿香叶焙干研末,每次3~6g,热酒冲服。(出自《福建中草药》)
②治女阴瘙痒:山藿香、千里光各30g,水煎服,另取山藿香适量,和盐捣烂,绞汁涂患处。(出自《福建药物志》)
微毛血见愁
537.紫背金盘
【别名】破血丹、石灰菜、散瘀草、退血草、地龙胆。
【拉丁学名】Ajuga nipponensis Makino
【分类地位】唇形科,筋骨草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形,被白色柔毛,高10~20cm,通常从基部分枝,成数茎丛生,直立或平卧,基部常带紫色。叶对生;叶柄长1~1.5cm,被疏柔毛;叶片纸质,宽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cm,宽1.5~2.5cm,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有整齐波状齿,两面被疏毛,茎下部叶背面常带紫色。轮伞状花序,下部者相距较远,向上渐密,集成顶生假穗状花序;花萼钟状;花冠淡蓝色或蓝紫色,稀白色;雄蕊4枚,二强,伸出;子房浅4裂,花柱细长,先端2浅裂;小坚果卵圆状三棱形。花期4~6月,果期5~7月。
【分布生境】产于纸厂湾及缙云寺附近,生于耕地边湿润处。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用。
【采集期】春夏采收。
【药性功能】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消炎消肿。
【主治病症】肺热咳血,吐血,痔疮出血,支气管炎,扁桃体炎,乳腺炎,外伤出血,烧烫伤,疮疖肿毒,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附方】治肺炎、咽喉炎、痈疮肿毒:破血丹30g,鱼腥草30g,水煎服。(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紫背金盘
538.柳叶红茎黄芩
【别名】柳叶滇黄芩。
【拉丁学名】Scutellaria yunnanensis Lévl. var. salifolia Snnex D. H. Hu.
【分类地位】唇形科,黄芩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0~50cm。根状茎密生纤维状须根,匍匐地表;茎直立,不分枝或有少数短分枝,无毛或略被短柔毛,呈水红色。单叶对生;叶柄长0.7~1.2cm,水红色,被具腺柔毛;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9cm,宽1~1.6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或具2~4个疏浅锯齿,叶背带红色。花对生,排列成顶生或腋生的长9~15cm的总状花序;总梗长2.5~3.5cm;花梗长2~2.5mm,花梗与花序轴密被细柔毛和具腺柔毛;花萼紫红色,外被柔毛,盾片开展,半圆形;花冠檐部紫红色,筒部色淡或白色,外被微柔毛,二唇形;雄蕊4枚,二强;花盘肥厚,前方呈指状伸长且超过子房;子房有柄,光滑无毛,花柱细长。小坚果成熟时暗褐色。花期4月,果期5~6月。
【分布生境】产于板子沟、泡沫沟等处,生于河沟边或沟边林中,江津、合川、北碚,海拔460~16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4~6月采收。
【药性功能】苦、寒。清热解毒,平肝解郁。
【主治病症】治肝脾肿大,高热不退,痢疾,咳喘。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
柳叶红茎黄芩
539.韩信草
【别名】挖耳草、大力草、印度黄芩、向天盏、疔疮草、偏向花。
【拉丁学名】Scutellaria indica L.
【分类地位】唇形科,黄芩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被白色短毛。茎基部伏地,上部直立,四棱形,通常带暗紫色,基部常有分枝。单叶对生;叶柄长0.4~2.8cm,密被柔毛;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5~2.6cm,宽1.2~2.3cm,先端钝或圆,基部圆形,浅心形至心形,边缘有圆钝锯齿,两面被微柔毛或糙伏毛。花对生,在茎或分枝顶端排成偏向一侧的总状花序,长4~8cm,最下一对苞片叶状,其余均细小;花萼二唇形,长约2.5mm,上唇紫红色,背面的盾状附属体高约1.5mm,果时核增大;花冠二唇形,蓝紫色,长1.4~18cm,筒前方基部膝曲,使花冠近直立;雄蕊4,二强,不伸出;花盘肥厚,前方隆起;子房柄短,子房光滑无毛,4裂,花柱细长。小坚果4个,卵形,暗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一果脐,花萼宿存。花果期4~6月。
【分布生境】产于韩家院子、板子沟等地,生于沟边林中或路边草丛
中。巫溪、巫山、奉节、南川、北碚,海拔1500m以下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辛、微苦、平。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祛风,散瘀,止痛。
【主治病症】咳血,吐血,肺脓肿,痈肿疔毒,牙痛,喉痹,筋骨疼痛,
跌打损伤,皮肤瘙痒,毒蛇咬伤,外伤出血。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瘰疬:韩信草全草连根15g,加水煮汁,以药汁同鸡蛋2个煮服。(出自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急慢性尿路感染:韩信草、海金沙各31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出自《福建药物志》)
③治白浊、白带:韩信草、干金草各30g,水煎或加猪小肠同煎服。(出自《福建中草药》)
④治全身筋骨痛:韩信草120g,红枣2个,猪瘦肉200g,水炖,服汤食肉。(出自《江西草药》)
【附注】孕妇慎服。
韩信草
540.四裂花黄芩
【别名】硬毛黄芩、四香花、土薄荷。
【拉丁学名】Scutellaria quadrilobulata Sun ex C. H. Hu
【分类地位】唇形科,黄芩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60cm,被白色微柔毛及疏柔毛。单叶对生;具叶柄,茎中部者长达2cm,被毛;叶片卵形,茎中部者最大,长约4cm,宽达2.6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平截或圆形而稍下延,边缘每边各有5~8个疏圆齿,两面无毛或散生具节的疏柔毛。花单生于叶腋,在茎及分枝的上部逐渐过渡成疏松或密的长总状花序,长达10cm,甚至以上;下部苞片与茎叶同形,向上渐小而全缘;花萼长约2.2mm,盾片高约1.5mm,果时增大,呈紫色;花冠黄色,有紫色条纹,长约2cm,花冠筒基部前方呈囊状膝曲,下唇中裂片梯形,蝶式4小裂;雄蕊4,前对较长,具半育药,后对较短,具全药;花盘前方隆起;子房4裂。花期6~8月。
【分布生境】产于桂花湾及火烧地附近,生于路边林下及草丛中。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苦、寒。清肝发表。
【主治病症】肝火头痛,湿热黄疸。
【用量用法】3~9g,水煎服。
四裂花黄芩
541.岩藿香
【别名】方茎犁头草、犁头草。
【拉丁学名】Scutellaria franchetiana Lévl.
【分类地位】唇形科,黄芩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密生须根,节上生匍匐枝。茎锐四棱形,直立或斜升向上,高30~70cm,被上曲微柔毛。单叶对生;茎叶具短柄;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5~4.5cm,宽1~2.5cm,先端渐尖或钝,基部楔形至心形,边缘每侧具3~4个大牙齿,两面略被柔毛。总状花序生于茎中部以上叶腋内,长1~9cm,向茎端渐变短;苞片叶状,细小,小苞片条形;花萼长约2.5mm,盾片高约1.5mm,果时均增大;花冠紫色,长达2.5cm,两唇形,花冠筒基部前方膝曲,微囊状增大,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雄蕊4枚,前对较长,后对较短,内藏,花盘前方稍隆起;子房4裂,花柱细长,微裂。小坚果卵球形,黑色,花期6~7月。
【分布生境】产于望岩石附近,生路边草丛中。城口、奉节、开zhou 、秀山、南川、綦江、北碚,海拔700~15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6~7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凉。清热凉血,化瘀,消肿,止咳,活血解毒,祛暑。
【主治病症】风热咳嗽,跌打红肿,感冒暑湿,痱子,蜂蜇伤。
【用量用法】3~15g,水煎服。外用捣烂敷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风湿咳嗽:岩藿香、鱼腥草各25g,水煎服。
②治跌打红肿:岩藿香鲜品捣烂,包敷患处,并用50g加酒服。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岩藿香
542.夏至草
【别名】小益母草、白花夏枯草、灯笼棵。
【拉丁学名】Lagopsis supine(Steph. ex Willd.) Ikonn-Gal.
【分类地位】唇形科,夏至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5~60cm。茎常从基部分枝,直立或斜升,密被微柔毛。主根圆锥状。叶对生;叶柄长1~3cm,茎基部叶柄较长,上部叶柄较短;叶片轮廓近圆形,直径1.5~2cm,掌状3深裂,裂片再2深裂或有钝齿,两面均密生细毛,下面叶脉凸起,沿脉上有长柔毛。轮伞花序腋生,花轮有花6~10朵,无梗或具短梗;苞片刺状,弯曲;花萼钟状,长约4mm,外面密被微柔毛;花冠白色,稀粉红色,钟状,长约7mm,外面有短柔毛,冠筒内面无毛环,冠檐2唇形,上唇全缘。下唇3裂,中裂宽椭圆形;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筒中部,内藏。小坚果长卵形,褐色,有鳞秕,长约1.5mm。花期3~4月,果期5~6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附近,生于路边林下。巫溪、巫山、南川、北碚等地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3~6月采收。
【药性功能】平、微苦、辛。有小毒,清热利湿,养血活血,调经。
【主治病症】贫血性头晕,半身不遂,月经失调,跌打损伤,小便不利,水肿,冻疮,牙痛,皮肤瘙痒,产后瘀
滞腹痛。
【用量用法】15~20g,水煎服,或熬成膏剂服。
【附方】治水肿、小便不利:夏至草30g,马鞭草30g,水煎浓汁服。(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附注】孕妇慎服。内障不可用。
夏至草
543.藿香
【别名】土藿香、野藿香、排香草、青茎薄荷、绿薄荷。
【拉丁学名】Agastache rugosa(Fisch. et Mey.)O. Kuntze
【分类地位】唇形科,藿香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150cm,有香气。茎直立,四棱形,上部被极短的细毛,下部无毛,上部有能育的分枝。单叶对生;叶柄长1~4cm;叶片心状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4.5~11cm,宽3~6.5cm,向上渐小,先端长渐尖、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略带心形,边缘具粗齿,上面近无毛,下面被微柔毛及点状腺体。轮伞状花序,生于主茎或侧枝顶端,多花密集形成圆筒形的穗状花序;苞片披针状条形;花萼筒状倒锥形,长约6mm,先端5齿裂,具微柔毛和腺点;花冠唇形,紫色,淡紫红色或白色,上唇弯,顶端略凹,下唇3裂,中裂最大,顶端微凹,边缘波状;雄蕊4,二强,伸出花冠外;花盘厚环状;子房4深裂,花柱着生于子房底部中央,伸出花外,柱头2裂。小坚果黄褐色,倒卵状三棱形,顶端有短毛。花期6~9月,果期9~11月。
【分布生境】产于代家院附近,生于房屋院坝边。黔江、万州、南川、北碚,各地栽培。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6~7月花序抽出时采收。
【药性功能】辛、微温。解暑化湿,行气和胃,止痛,止血,止痒。
【主治病症】中暑发热,头痛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泄泻,湿疹,皮肤瘙痒,手足癣。
【用量用法】6~10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搽。
【附方】治湿疹、皮肤瘙痒:用(藿香)茎、叶适量,水煎外洗。(出自《广西本草选编》)
藿香
544.活血丹
【别名】连钱草、金钱草、金钱薄荷、肺风草、透骨消。
【拉丁学名】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
【分类地位】唇形科,活血丹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具着地生根的匍匐茎。地上茎直立或斜升,四棱形,高10~20cm,幼嫩部分被疏长柔毛。单叶对生;茎下部叶较小,心形或肾形,上部叶较大,心形,长1.8~2.6cm,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具圆齿,上面被粗疏伏毛,下面常带紫色,被疏柔毛;叶柄长为叶片1~2倍,被长柔毛,轮伞花序腋生,每轮有花2~6朵。苞片钻形,顶端有芒;花萼筒状,长0.9~1.1cm,5齿裂,齿端芒状;花冠淡蓝色至紫色,二唇形,长1.2~2cm,冠管基部细,向喉部增广,上唇短,倒心形,顶端有深凹,下唇有3裂片,侧裂椭圆形,中裂最大,倒心形;雄蕊4枚,内藏;子房4裂,花柱略伸出,柱头2裂;花盘环状,前方呈指状膨大。小坚果矩圆状卵形,深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生境】:产于杉木园附近,生于路边林下或耕地边。城口、巫溪、巫山、奉节、万州、武隆、南川、巴南、北碚,海拔1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苦、辛、凉。清热解毒,利尿排石,散瘀消肿。
【主治病症】黄疸型肝炎,腮腺炎,胆囊炎,胆石症,疳积,淋证,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胃、十二指肠溃疡,感冒,咳嗽,风湿关节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骨折,疮疡肿毒。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或浸酒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方】①治急性肾炎:连钱草、地念、海金沙藤、马兰各30g,每日1剂2次煎服。
②治肾及膀胱结石:鲜连钱草30g,水煎服。连服1~2个月,逐日增量,增至180g为止。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胆囊炎、胆石症:金钱草、蒲公英各30g,香附子15g,煎服,每日1剂。(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附注】阴疽、血虚及孕妇慎服。
活血丹
545.夏枯草
【别名】欧夏枯草、棒槌草、大头草、夏枯头、九重楼。
【拉丁学名】Prunella vulgaris L.
【分类地位】唇形科,夏枯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5~30cm;根状茎匍匐地上,节上生须状不定根;茎四棱形,自基部多分枝,直立或斜升,通常带紫红色,被稀疏糙毛或近无毛。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5~5cm,宽0.5~2cm,先端钝或尖,基部楔形,宽楔形至圆形,边缘具波状齿或全缘,两面均有毛,下面有腺点;基部叶有柄,长1~3.2cm,向上叶柄渐变短,上部叶近无柄。轮伞花序密集排列成顶生长2~4cm的假穗状花序;苞片心形,具骤尖头,每苞片内有花3朵;花萼钟状,长约1cm,二唇形,绿色;花冠二唇形,紫色或白色,长约13mm,上唇帽状,2裂,下唇3裂,中裂片宽大,边缘具流苏状小裂片;雄蕊4,二强;子房4裂,花柱丝状,柱头2裂。小坚果长椭圆形,褐色,长约1.5mm。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分布生境】产于复兴寺、朱家垭口等处,生于荒坡草丛中及路边林缘。重庆各区县均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5~6月当花序变棕褐色时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寒。清肝明目,清热散结,解毒。
【主治病症】高血压病,肝热头痛,头晕,目赤肿痛,淋巴结炎,淋巴结核,肺结核,甲状腺肿,耳鸣,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
【用量用法】10~15g,水煎服。
夏枯草
546.疏毛白绒草
【别名】白绒草。
【拉丁学名】Leucas mollissima Wall. var. chinensis Benth.
【分类地位】唇形科,绣球防风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约50cm。茎直立,多分枝,四棱形,有疏柔毛;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圆形,长1.5~4cm,宽1~2.3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心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纸质,两面均被短绒毛。轮伞花序腋生,多花密集呈球状;苞片被长柔毛;花萼管状,长约6mm,管口平截,10齿裂,齿极小;花冠白色,淡黄色或粉红色,长约1.3mm,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下唇开张,比上唇略长,三浅裂,中裂最大;雄蕊二对,后对较短,花丝丝状,花药卵圆形,内藏;子房无毛。小坚果细小,卵状三棱形,黑褐色藏于宿萼内。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附近,生于山坡草丛中。巫溪、开州、万州、忠县、云阳、江津、巴南、北碚,海拔2700m以下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夏季枝叶茂盛采收。
【药性功能】微辛、苦、平。清肺止咳,祛寒发表,解毒明目。
【主治病症】肺热咳嗽,感冒发热,支气管炎,百日咳,乳腺炎。
【用量用法】15~30g,煎汤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疏毛白绒草
547.宝盖草
【别名】接骨草、佛座草、蜡烛扦草、莲台夏枯草。
【拉丁学名】Lamium amplexicaule L.
【分类地位】唇形科,野芝麻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茎细弱,基部多分枝,呈丛生状,直立或斜升,四棱形,常带紫色,有疏毛。叶对生,下部叶具短柄,向上柄渐短至无柄;叶片肾形或近圆形,长1~2cm,宽0.7~1.2cm,先端圆钝,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有圆齿或浅裂,两面均被疏生细伏毛。轮伞花序6~10朵花;苞片披针状钻形,具缘毛;花萼筒状钟形,外面密被长柔毛,萼齿5,近等大;花冠粉红色或紫红色,长约1.7cm,冠筒细长,内无毛环,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倒心形,顶端深凹,基部收缩;雄蕊4枚,前对较长;花柱丝状;花盘环状,具圆齿。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表面有白色疣状突起。花期3~5月,果期7~8月。
【分布生境】产于石堰沟,生于耕地旁草坪。城口、南川、万州、北碚,海拔600~20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6~8月采收。
【药性功能】辛、苦、微温。清热利湿,活血祛风,解毒消肿,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骨折,跌打损伤,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面瘫,黄疸,高血压,淋巴结核,黄水疮,小儿肝热。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研粉撒。
【附方】①治黄疸型肝炎:宝盖草9g,夏枯草9g,木贼9g,龙胆草9g,水煎服。(出自《湖南药物志》)
②治无名肿毒:宝盖草15g,水煎服,每日3次,药渣敷患处。
③治小儿腹泻:宝盖草9~15g,水煎服。
(②③方出自《西宁中草药》)
宝盖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