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长春花
【别名】日日新,雁来红。
【拉丁学名】Catharanthus roseus(L.)G. Don
【分类地位】夹竹桃科,长春花属。
【形态特征】常绿亚灌木或多年生草本,高达80cm。茎直立,近方形,不分枝或上部少分枝,幼枝红褐色,节处略膨大。叶对生,叶片倒卵状长圆形,长3~5cm,宽1.5~2.5cm,被短柔毛。花单生或2~3朵呈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5数;花萼5深裂;花冠紫红色,粉红色或白色,高脚碟状。管部圆筒状,长2~2.5cm,内面被柔毛,喉部紧缩,被刚毛,花冠裂片宽倒卵形,平展;雄蕊生于花冠管近顶端,花药不伸出花冠喉部;心皮2,子房离生,花柱合生,柱头头状。蓇葖果2个,直立,平行或略叉开,外果皮厚纸质。种子黑色,具粒状小瘤。花果期几乎全年。
【分布生境】各处有栽培。
【药用部分】全草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苦、凉。有毒。解毒抗癌,清热平肝,降血压。
【主治病症】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种癌肿,高血压病,痈肿疮毒,烫伤。
【用量用法】5~10g,水煎服,或将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附方】①治高血压病:长春花、夏枯草、沙参各15g,水煎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长春花15g,水煎服。(出自《抗癌本草》)
长春花
492.黄花夹竹桃
【别名】酒杯花、相等子、柳木子、吊钟花、铁石榴。
【拉丁学名】Thevetia peruviana(Pers.)K. Schum.
【分类地位】夹竹桃科,黄花夹竹桃属。
【形态特征】常绿小乔木,高2~6m。树皮棕褐色,皮孔明显,全体无毛,有乳汁。叶互生,近于无柄;叶片革质,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6~12cm,宽3~7mm,两端渐窄,边缘全缘。聚伞花序或单花,顶生或腋生;花大,鲜黄色;萼片5,绿色,三角形;花冠漏斗状,5裂,裂片右旋,黄色;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被长柔毛;子房无毛,柱头盘状,顶端2裂,核果扁三角球形,内果皮木质,绿色,干后变黑色。果子2~4颗,长圆形,淡灰色。花期5~10月,果期8月至翌年春天。
【分布生境】北温泉有栽培,(原产美洲热带和非洲),南川、北碚有栽培。
【药用部分】叶及种子入药。
【采集期】果成熟时采集种子,叶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辛、苦、温。有大毒。强心,利尿,消肿。
【主治病症】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纤颤。
【用量用法】用黄花夹竹桃提取的黄夹苷,制成片剂口服,或制成注射液注射。口服饱和量为1.5~2mg。
【附方】治蛇头疔:(黄花夹竹桃)鲜叶捣烂和蜜调匀包患处,日换2~3次。(出自《福建中草药》)
【附注】本品生药不可内服,误食可以致死。
黄花夹竹桃
493.夹竹桃
【别名】红花夹竹桃、柳叶桃、枸那夷、枸那、状元竹。
【拉丁学名】Nerium indicum Mill(N. oleander L.)
【分类地位】夹竹桃科,夹竹桃属。
【形态特征】常绿直立灌木,高2~5m。枝条灰绿色,具棱,韧皮纤维发达。叶3~4片轮生,枝条下部叶为对生;叶柄扁平,长5~8mm;叶片窄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8~15cm,宽2~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淡黄绿色,中肋于下面突起,叶腋具刺状腺体数枚。聚伞花序顶生;花萼5深裂,红色,内面基部具腺体;花冠红色或白色,裂片5,单瓣或重瓣,基部联合成管状,花冠裂片基部有长圆形而顶端裂的副花冠;雄蕊5,花丝短,被白色长毛,花药箭形,药端有丝状附属体;子房顶部被柔毛,心皮2,柱头近球形。蓇葖2个,平行或并连,长圆形,长10~23cm;种子长圆形,褐色,种皮被锈色短柔毛,先端具黄褐色绢质种毛。花期全年都有,以夏秋季最多;果期为冬、春两季。
【分布生境】各地有栽培。原产地中海沿岸。
【药用部分】叶及枝皮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辛、苦、涩、温。有大毒。强心利尿,祛痰杀虫,定喘,镇痛,祛瘀。
【主治病症】心力衰竭,癫痫,喘咳,跌打肿痛,血瘀闭经。外用治甲沟炎。
【用量用法】0.3~0.9g,水煎服。或鲜叶3~4片,水煎分3次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附注】本品有毒,应严格控制剂量。
夹竹桃
494.杜仲藤
【别名】土杜仲、藤杜仲、红杜仲、白皮胶藤、牛腿子藤。
【拉丁学名】Urceola micrantha(Wall. ex G. Don)D. J. Middl.
【分类地位】夹竹桃科,水壶藤属。
【形态特征】常绿木质大藤本,具乳汁,折断时有白色胶丝。藤茎暗红褐色,老藤表面有棕色或白色斑点,小枝被锈色短柔毛,有不明显的皮孔。叶对生;叶柄长1~1.5cm,有微柔毛;叶片卵形或长圆形,长5~8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边缘全缘。聚伞花序圆锥状,顶生及腋生;花小,淡红色,花萼5深裂,花冠近钟形,裂片在蕾中内褶,长约2mm,管部与裂片近等长,雄蕊5枚,生于花冠筒基部,花药箭头状,花丝短;子房被柔毛,花柱短,柱头圆锥状,蓇葖果基部膨大,向顶端渐狭呈长喙状,种子长约2cm,顶端有白色种毛,长可达4cm。花期5月,果期8~12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附近,海拔300~400m。
【药用部分】老茎及根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微辛、苦、平。有小毒。祛风活络,强筋壮骨。
【主治病症】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跌打损伤,腰肌劳损,外伤出血。
【用量用法】6~9g,水煎服或泡酒服。外用适量,叶及茎皮研粉撒敷,治外伤出血。
【附注】本品有毒,内服不能过量。
杜仲藤
495.酸叶胶藤
【别名】石酸藤、红背酸藤、黑风藤、酸藤木。
【拉丁学名】Urceola rosea(Hook. et Arn.)D. J. Mild.(Ecdysanthera rosea Hook. et Arn.)
【分类地位】夹竹桃科,水壶藤属。
【形态特征】木质藤本,长达10m,枝细,上部绿色,下部褐色,全株具乳汁。单叶对生;叶柄长1~2cm,叶片纸质,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3~5.5cm,宽1~3cm,两面均无毛,上面深绿色,背面被白粉。顶生聚伞花序圆锥状,着花多数,疏散开展;花小,粉红色,5基数;花萼5深裂,外面被短柔毛,内面具5枚小腺体;花冠近坛形,长3~4mm,裂片较管部短,雄蕊着生于花冠管基部,顶端略伸出花冠喉部;花盘环状;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被短柔毛。蓇葖果2个,叉开成一直线,外果皮有斑点;种子圆形,长约1cm,顶端具长约3cm的绢质种毛。花期5~10月,果期7~12月。
【分布生境】产于泡沫沟等地灌丛中。北碚海拔250~600m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7~10月割取全株。
【药性功能】酸、微涩、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慢性肾炎,肠炎,口腔炎,食滞腹胀,风湿骨痛,跌打瘀肿。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附注】孕妇忌用。
酸叶胶藤
496.络石
【别名】络石藤、爬墙虎、石龙藤、感冒藤。
【拉丁学名】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
【分类地位】夹竹桃科,络石属。
【形态特征】常绿攀缘木质藤本,长达10m,具乳汁,茎圆柱形,赤褐色,散生点状皮孔,有气根。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宽倒卵形,长3~6.5cm,宽1.5~4cm,先端短渐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白色,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条状披针形,长约5mm,花后外卷,内面基部有10枚鳞片状腺体;花冠呈高脚碟状,冠管细,上端5裂,裂片右旋;雄蕊5枚,花药箭头形,不伸出花冠管喉部。蓇葖果双生,无毛,线状披针形,长达15cm;种子多数,褐色,顶端有长约2cm的白色绢毛。花期5~7月,果期9~10月。
【分布生境】产于泡沫沟竹林边,攀缘树上或岩石上。巫山、万州、南川,北碚,海拔200~1300m有分布。
【药用部分】带叶茎藤药用。
【采集期】秋末冬初采割全草。
【药性功能】辛、苦、平。祛风通络,活血止痛,凉血消肿。
【主治病症】风湿痹痛,腰腿酸痛,筋脉拘挛,咽喉肿痛,疔疮肿毒,外伤出血,咳嗽气喘,跌打损伤。
【用量用法】6~15g,水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研粉敷。
【附方】①治关节炎:络石藤、五加根皮各30g,牛膝根15g,水煎服,白酒引。(出自《江西草药》)
②治腹泻:络石藤60g,红枣10个,水煎服。(出自《青岛中草药手册》)
③治跌打损伤、关节酸痛:络石藤30g,水煎,黄酒送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络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