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网脉酸藤子
【别名】网脉叶酸藤子。
【拉丁学名】Embelia rudis Hand-Mazz.
【分类地位】紫金牛科,酸藤子属。
【形态特征】攀缘灌木,多分枝,一年生枝,有疣,密布皮孔,无毛。叶柄长5~10mm;叶片革质,矩圆状椭圆形,矩圆形或卵形,长5~10cm,宽2~4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的单锯齿或重锯齿,或全缘,下面有稀少腺点,侧脉较多而密,上下面有明显的隆起网脉。总状花序腋生,长1~3cm,有褐色微柔毛;花梗长2~4mm;苞片钻状;花5基数;长1~2mm;萼片卵形,有睫毛;花冠淡绿色或白色,裂片卵形或长椭圆形,顶端圆,有黑色腺点;雄蕊伸出或不伸出花冠裂片外,花药背面有黑腺点;子房梨形,花柱与花冠裂片等长或稍长,柱头细尖或略开张。果球形,直径约5mm,蓝黑色,宿萼紧贴。花果期8~10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附近一带林间路边及林缘,海拔780m处,奉节、南川、铜梁,北碚等区县有分布。
【药用部分】茎、根、果实药用。
【采集期】茎、根全年可采,果秋季采。
【药性功能】甘、平、酸。清热解毒,滋阴补肾,补血,活血。
【主治病症】脱肛,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风湿,疮癣。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
网脉酸藤子
455.杜茎山
【别名】山茄子、踏天桥、胡椒树。
【拉丁学名】Maesa japonica(Thunb.)Moritzi ex Zoll.
【分类地位】紫金牛科,杜茎山属。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有时呈攀缘状,高1~2m,少分枝。叶互生,叶片厚纸质,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倒卵形或矩圆状卵型,长7~14cm,宽2.5~6cm,顶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近基部全缘,上半部有疏锐锯齿,有时近全缘;叶柄长约1cm。总状花序腋生,长1~3cm,有时花序基部有1~2分枝,形成圆锥花序;花白色,长3~5mm;花萼5裂,裂片卵形,顶端钝圆;花冠筒状钟形,黄白色,裂片5;雄蕊5,着生于花冠中部略上,花药背部有腺点;子房半下位,花柱圆柱形,浆果球形,有腺条纹,长5~6mm,白色,宿存萼片包果至中部。花期3~4月,果期6~12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山,海拔300~800m林下或林间路边。巫溪、奉节、万州、丰都、南川、江津、北碚、巴南等区县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茎、叶药用。
【采集期】春、秋采集。
【药性功能】苦、寒。祛风利尿,止血,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病症】①根:感冒,头痛,腰痛,水肿,腹水,跌打损伤。②茎叶:外伤出血,疔疮肿毒。
【用量用法】①根:9~15g,水煎服。②茎叶:鲜品适量捣敷患处或煎水洗。
【附方】①治感冒:全草15~30g水煎服。
②治跌打损伤:鲜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③治痈疮溃烂:鲜全草适量,水煎洗患处。
(①~③方出自《浙江药用植物志》)
④治水肿:杜茎山根30g,泡桐根24g,通草9g,水煎,取液加豆腐一块同煮服。(出自《湖南药物志》)
杜茎山
456.缙云紫金牛
【别名】矮地茶。
【拉丁学名】Ardisia jinyunensis Z. Y. Zhu
【分类地位】紫金牛科,紫金牛属。
【形态特征】小灌木,高30~90cm,多分枝,小枝嫩时被锈色鳞片和微柔毛。单叶对生或互生,叶片纸质,椭圆形或椭圆状倒披针形,长5~12cm,宽2~4cm,先端长渐尖,基部狭楔形,全缘或波状疏小齿,背面具细小鳞片,侧脉细而多,与主脉近于垂直,并在近边缘处联结成边脉;叶柄长约1cm。伞形花序,伞房花序或两种成复合花序,长2~4cm,被锈色细鳞片;花梗长5~9mm,花长约3mm;花萼裂片三角卵形,长约1mm,花冠白色或淡红色,裂片卵形,均具黄色腺点;雄蕊长与花冠裂片相等,花药卵形;雌蕊稍长于花冠裂片,子房卵形,胚珠5粒,排成1轮,果球形,直径4~5mm,暗红色,具纵肋。花期6~7月,果熟期次年3~4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后山林下及泡沫沟河边慈竹林下,海拔300~500m,重庆缙云山特有种。
【药用部分】根入药。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辛、平。止咳化痰,祛风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病症】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痢疾,急性肾炎,尿路感染,跌打损伤,风湿筋骨酸痛,皮肤瘙痒。
【用量用法】15~30g,煎汤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缙云紫金牛
457.月月红
【别名】江南紫金牛、毛青杠。
【拉丁学名】Ardisia faberi Hemsl.
【分类地位】紫金牛科,紫金牛属。
【形态特征】半灌木,匍匐茎蔓延地面,节处着地生根;直立茎高15~40cm,密被锈色卷曲分节柔毛。叶对生或轮生,叶片膜质或纸质,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5~10cm,宽2.5~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宽楔形,边缘具疏浅锯齿及腺点,仅脉上有毛,侧脉4~14对,不联结成边脉;叶柄长约7mm。花序近伞形,生于叶腋或钻状苞片间,总梗长1.5~2.5cm;花长5~6mm;萼片狭披针形,长4~5mm,密被分节长柔毛;花冠白色至粉红色,裂片广卵形,急尖或渐尖,有少数红色腺点;雄蕊约为花冠长度2/3,花药卵形,有细尖,背面有红色腺点;雌蕊与花冠裂片近等长。果球形,直径约6mm,红色,无腺点,花期5~6月,果熟期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附近竹林下或马尾松与阔叶林中,海拔800m,彭水、石柱、万州、秀山、南川、北碚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秋季采收。
【药性功能】辛、平。清热利湿,活血止血。
【主治病症】产后心悸,劳咳,血崩,风湿麻木,疮疡。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
月月红
458.紫金牛
【别名】矮茶风、地青冈、矮地茶、矮脚樟、平地木、千年矮。
【拉丁学名】Ardisia japonica(Hornst.)Bl.
【分类地位】紫金牛科,紫金牛属。
【形态特征】常绿小灌木,高10~30cm;根状茎暗红色,长而横走,匍匐蔓生,节上生根;直立茎紫褐色,不分枝,有细条纹,具短腺毛,嫩叶毛密而明显。叶互生,对生或轮生,通常3~4叶集生在枝梢;叶片坚纸质,椭圆形,长3~7cm,宽1.5~3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尖锯齿,两面具腺点,侧脉5~8对,网脉两面明显;叶柄长约5mm。花序近伞形,顶生或腋生,有微柔毛,花长3~5mm;花梗长7~10mm;花萼5裂,卵形,红色,有缘毛;花瓣粉红色或白色,宽卵形,长4~5mm;雄蕊5,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短;子房上位。核果球形,熟时红色,有宿存花萼和花柱。花期5~6月,果熟期12月。
【分布生境】产于大河沟,沟边,海拔800m。巫溪、奉节、城口、秀山、彭水、石柱、万州、南川、北碚等区县,海拔500~12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采集期】7~8月采收。
【药性功能】平、辛。化痰止咳,祛风解毒,活血止痛,利尿。
【主治病症】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黄疸型肝炎,肾炎水肿,痛经,脱肛,咯血,吐血,跌打损伤,小儿肺炎,痢疾,尿路感染,风湿筋骨痛,外用治瘙痒,漆疮。
【用量用法】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附方】①治肾炎水肿,尿血尿少:紫金牛、车前草、葎草、鬼针草各9g,水煎服。
②治睾丸肿胀:平地木、栀子根各15g,黄药子、苦楝子各9g,水煎去渣,加鸭蛋(去壳)2个同煮,食蛋喝汤。
(①②方出自《安徽中草药》)
紫金牛
459.九管血
【别名】短八爪金龙、血党、矮茎朱砂根、开喉箭、矮茎紫金牛。
【拉丁学名】Ardisia brevicaulis Diels
【分类地位】紫金牛科,紫金牛属。
【形态特征】常绿小灌木,高12~20cm,根状茎匍匐,根肉质,淡紫棕色。茎直立,不分枝,或上部分生花枝。叶互生,叶片坚纸质,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7~10cm,宽2.5~4.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全缘或有浅波状齿,两面有腺点,背面具褐色微柔毛。伞形花序顶生,有微柔毛;花长4~5mm;花萼裂片卵形或披针形,长2~3mm;花冠粉红色,裂片卵形,有黑腺点;花药披针形,背面有黑腺点;雌蕊与花冠裂片等长。果球形,直径约6mm,鲜红色,具腺点,宿存萼片与果梗紫红色。花期7~10月,果期10~12月。
【分布生境】产于朝日峰、狮子峰附近林下阴湿处,海拔800~850m。石柱、武隆、南川、北碚、巴南等区县,海拔550~1200m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全株药用。
【采集期】6~7月采收。
【药性功能】微甘、苦、涩、寒。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活血消肿,散瘀,利咽。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痈疮肿毒,风湿关节痛,风火牙痛,腰痛,跌打损伤,无名肿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15~25g,水煎服或泡酒服。
【附方】①防治白喉:鲜九管血根60g,加水1000mL,小火煎2h,去渣,分8份,每隔2h服1份。(出自《中草药土方土法》)
②治跌打损伤:九管血根60g,泡酒服。
③治风火牙痛:九管血少许切碎放于牙痛处,让口涎流出,随时更换。
(②③方出自《贵州草药》)
【附注】孕妇慎服。
九管血
460.朱砂根
【别名】大凉伞、珍珠伞、开喉箭、凉伞遮珍珠、高八爪金龙。
【拉丁学名】Ardisia crenata Sims
【分类地位】紫金牛科,紫金牛属。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高30~150cm;根肥壮,肉质,多分枝,外皮微红色,断面有血色点。茎直立,无毛。叶互生;叶柄长约1cm;叶片坚纸质,狭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7~15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波状圆齿,齿间有黑色腺点,两面均无毛,有腺点,侧脉10~20多对。伞形花序或聚伞花序顶生,长2~4cm;花长6mm,萼片卵形或矩圆形,钝,长1.5mm,或更短,有黑腺点;花冠裂片披针状卵形,淡红色或白色,有黑腺点;雄蕊短于花冠,花药披针形,背面有黑腺点;子房上位,1室。核果球形,直径3~7mm,熟时红色,花萼与花柱宿存。花期5~7月,果期10~11月。
【分布生境】产于缙云寺附近林中阴湿处,海拔800m左右,奉节、酉阳、城口、黔江、丰都、南川、北碚海拔600~1200m处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药用。
【采集期】9~11月挖根。
【药性功能】辛、苦、平。止咳化痰,祛瘀解毒,利尿,止痛,消肿,祛风行血。
【主治病症】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白喉,支气管炎,淋巴结炎,肺结核,黄疸型肝炎,肾炎水肿,痛经,脱肛,乳腺炎,睾丸炎,痢疾,跌打损伤。外用治骨折,毒蛇咬伤,外伤肿痛。
【用量用法】9~15g,水煎服。外用鲜根或叶捣烂敷患处。
【附方】治睾丸炎:朱砂根30~60g,荔枝核14枚,酒水煎服。(出自《福建药物志》)
【附注】同属植物大罗伞(高八爪金龙)(ArdisiahanceanaMez.),功用与本种同,其不同点在于,大罗伞花较大,长6~7mm,花萼裂片卵形,叶片通常较狭长,叶缘腺点突出于齿尖。
朱砂根
461.百两金
【别名】八爪龙、山豆根、铁雨伞、野猴枣、八爪金龙、开喉箭、高八爪。
【拉丁学名】Ardisia crispa(Thunb.)A .DC.(A. henryi Hermsl.)
【分类地位】紫金牛科,紫金牛属。
【形态特征】常绿小灌木,高60~100cm;根木质,细长柱状,有分枝,淡紫棕色,断面淡红色,有褐色小点。茎少分枝,外皮灰褐色。叶互生;叶片膜质,椭圆状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7~15cm,宽1.5~4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全缘或微波状,具明显的边缘腺点,侧脉7~9对;叶柄长5~8mm。花序近伞形,生于枝顶端,长1~3cm;花长5mm;花萼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花冠钟状,5深裂,裂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白色或淡红色;雄蕊5,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短,花药箭形;子房上位,花柱细长,柱头小。核果球形,径5~7mm,熟时深红色,有赤褐色斑点,花萼及花柱宿存。花期5~6月,果期10~12月。
【分布生境】产于范家沟、杉木园及缙云寺附近,生于阔叶林下与灌丛下阴湿处,海拔700~800m。城口、秀山、彭水、石柱、武隆、南川、江津、北碚、巴南等区县有分布,海拔300~1200m。
【药用部分】根、叶入药。
【采集期】夏、秋采集。
【药性功能】苦、涩、凉。清热利咽,散瘀消肿,祛痰利湿,活血解毒。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腮腺炎,白喉,鼻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疔疮,蛇咬伤,小便淋痛,湿热黄疸。
【用量用法】15~25g,水煎服。外用鲜品捣敷患处。
【附方】①治急性扁桃体炎:八爪金龙根、射干各12g,水煎服。
②治风火喉痛:八爪金龙根6g,水煎服或频频含咽。
(①②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肾炎水肿:鲜百两金根30g,童子鸡1只(去头、足、翅、内脏)水炖,食鸡服汤。(出自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睾丸肿大坠痛:百两金根30~60g,荔枝核14枚,酒水煎服。(出自《福建中草药》)
百两金
462.铁仔
【别名】小爆格蚤、牙痛草、碎米棵、碎米柴、大红袍。
【拉丁学名】Myrsine africana L.
【分类地位】紫金牛科,铁仔属。
【形态特征】常绿小灌木,高0.5~1m;主根粗壮,木质,表面红棕色,断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树皮灰棕色,小枝圆柱形,幼嫩时有柔毛。叶互生,具短柄;叶片革质或坚纸质,椭圆状倒卵形,椭圆形,倒卵形或近圆形,长1~2.5cm,宽0.7~1cm,先端渐尖,急尖或圆钝具短尖刺,基部楔形,边缘在中部以上生刺状锯齿,背面有腺点。花单性,雌雄异株,数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0.5~1.5mm;花萼4裂,裂片小;花冠红紫色,4深裂,直径2~3mm,裂片三角卵形,外面有暗紫色长点状腺体;雄蕊4,花丝短,花药长大,超出花冠;子房长卵形或圆锥形,1室,柱头4裂。浆果紫黑色,球形,直径约5mm,内有淡棕色球形种子1粒。花期2~3月,果期8~11月。
【分布生境】产于北温泉后山、泡沫沟半山、狮子峰山脊林缘或路边及灌丛中、向阳处,海拔250~900m,涪陵、石柱、南川、江津、北碚等区县有分布。
【药用部分】根、叶或全株入药。
【采集期】7~9月采收。
【药性功能】苦、涩、微甘、凉。清热利湿,收敛止血,祛风止痛,活血。
【主治病症】①根或全株:肠炎,痢疾,血崩,便血,肺结核,咯血,牙痛,风湿痹痛。②叶:外用治烧烫伤。
【用量用法】①根或全株:25~50g,水煎服。②叶:外用适量,煎水洗伤处。
【附方】①牙痛:鲜铁仔30~60g,水煎1小时,去渣内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痢疾:大红袍、仙鹤草根各30g,水煎服。(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铁仔
463.密花树
【别名】鹅骨梢。
【拉丁学名】Rapanea neriifolia(Sieb. et Zucc.)Mez.
【分类地位】紫金牛科,密花树属。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高2~12m。小枝带黑色,有瘤状皮孔。单叶互生,叶片革质,矩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5~14cm,宽1.5~3cm,顶端钝尖,基部渐狭下延成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下面中脉隆起,侧脉不明显,边缘有腺点;叶柄长约1cm。花3~10朵成伞形,簇生于叶腋具鳞片的极短枝上;花梗长3~7mm,花5基数,长约3mm;萼片卵形,有黑腺点;花冠裂片淡绿色,有时为紫红色,开展或反折,椭圆形;雄蕊在雌花中退化,在雄花中着生于花冠中部,花丝极短,花药卵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雌蕊的花柱很短,柱头舌状扁平,比花冠略长。果近球形,灰绿色,直径4~6mm,有纵腺条纹。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分布生境】产于青龙寨顶、针阔叶混交林中,海拔900m。彭水、南川、北碚等区县,海拔550~2200m有分布。
【药用部分】叶、根皮药用。
【采集期】全年可采。
【药性功能】淡、寒。清热解毒,凉血,祛湿。
【主治病症】乳腺炎初起,膀胱结石。外用治湿疹,疮疖。
【用量用法】根皮30~60g,水煎服。外用鲜叶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密花树
(作者: 江广渝 江宁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