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信息 > 正文

重庆石柱:独臂“牛倌”圆了小康梦

发布日期:2023-04-21 16:22 来源:石柱县融媒体中心

凌晨三点,在海拔1200米的石柱县悦崃镇东木村透着些许凉意。闹钟一响,43岁的“牛倌”谭祥林就知道,又到了给他那群“宝贝疙瘩”添加夜草的时间。前些年,自从从一名赤脚医生转行养牛后,他天天如此。喂草料、添水,然后再挨个查看一遍,尽管是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程序,但谭祥林还是显得很小心,“这群牛为我过上小康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谭祥林很感慨。

谭祥林给牛群喂草料。罗贤为 摄

赤脚医生转行当“牛倌”

谭祥林的牛场建在公路边,他和妻子刘玖玉也把“家”从山上搬到了牛场旁,夫妻俩共同经营着这份家业。

早上八点过,谭祥林和妻子正忙着将刚割的青草粉碎做成饲料,以备牛加餐。听见切草的声音,牛圈里的牛开始躁动起来,传来阵阵“哞哞”声。

谭祥林很健谈,只念过初中的他用四个字总结了自己的前半生——“大起大落!”他2岁时患上骨髓炎,最终导致右手残疾。

“我还当过一段时间的赤脚医生,但收入不足以支撑家庭”。谭祥林说道,由于身体原因,重的农活干不了,外出务工又四处碰壁,上有60多岁的母亲,下有10多岁的儿子,谭祥林急得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没门路缺技术少劳力,谭祥林只能帮助妻子在家侍弄几亩土地,家中早已是寅吃卯粮。

就在谭祥林一筹莫展时,他家迎来了转机。2014年,谭祥林家被纳入贫困户。考虑到谭祥林肢体残疾、家中缺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建议谭祥林发展养牛产业。

“我当时还很犹豫,要是搞失败了连翻身的机会都没得了。”当地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多次上门,反复做其思想工作,并承诺帮他联系市场并请人进行技术指导。谭祥林吃了“定心丸”,这才筹钱盖起了牛场,并从山东引进了10头牛,走上了养殖道路。

自学成才当上“土专家”

两年后,靠着引进的10头牛,通过两年的自繁自养,谭祥林已有大小30头牛了,这对他来说,是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大事业”。

谭祥林的手机里,有三个固定的闹钟,早上9:30、下午5:30和凌晨3:00,那是他给牛喂草料的时间。谭祥林养牛遵循传统的方法,坚持以青草料和干草料为主,加上自己配置的由玉米、谷子、麦麸混合而成的饲料。

“喂的时候加上一点食盐和小苏打,牛最喜欢吃了。”说起养牛,谭祥林俨然一副“专家”的派头了。去年夏天,部分牛出现了中暑的症状,谭祥林靠着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治好了牛群,后又给牛的草料里加上适量中草药,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尽管镇里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技术员过来指导,但谭祥林知道,要想长远发展,关键还要自己多学习技术。谭祥林的床头边放着好几本关于养牛的书,自从当上“牛倌”,看书成了他喂牛之余最大的“爱好”,睡觉前或是闲暇时间,他总要拿出来看一看。

这些关于如何高效养牛和牛病防治的书籍都是儿子帮他买的。儿子是三峡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是谭祥林眼中的“专家”。“我本来想让他读建筑类的专业,他偏要读畜牧兽医,这可能就是缘分。”谭祥林已经想好了,等儿子再工作几年,也动员他回来和自己一起发展养殖产业,争取把产业做得更大。

谭祥林趁空闲学习书本知识。罗贤为 摄

“牛倌”要当“牛老板”

今年是谭祥林养牛的第九个年头,他的牛场红红火火。在当地村两委的大力宣传下,市场销路不愁。

目前,谭祥林的牛场里还有20多头牛,算下即将产下的牛犊,基本能保证30头左右的规模。“现在已经有很多老板向我预订了,不愁没有销路。”谭祥林的养殖规模不算大,每年能出栏10头左右,一年毛收入就在9万元左右。

“我还想多养几头。”拿着卖牛收入的8万元,谭祥林和妻子商量好了,要先把牛场的设施条件改善一下。“穷了一辈子,不甘心只当个‘牛倌’,我还要当一把‘牛老板’。”

为了实现当上“牛老板”的愿望,谭祥林和妻子已经在做准备了,他专门新修了一个贮藏青草料的库房,还种了几亩龙须草备用,“到时候草料肯定要得多,提前做点工作,机会来了才心里不慌。”

9点半,闹钟响了,谭祥林和妻子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走进牛场,一个喂草料,一个添加自己配置的饲料,配合十分默契。忙完后,妻子开始准备两人的早饭,谭祥林便趁这个时间又把儿子给他买的书拿出来看一看,他觉得有很多养牛的诀窍还需要继续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