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周致富经 > 正文

农业技术 | 地理标志农产品——毛坡大蒜生产质量控制技术

发布日期:2022-06-23 18:13 来源:《农家科技》杂志

毛坡大蒜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大用镇,该区域为大蒜种植核心区,主产区海拔1449米,环境优良,气候适宜,无污染源,适合大蒜生长。该地区大蒜种植有100多年的历史,广大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先进的种植技术模式,所产蒜薹清脆香甜,蒜头食用后香味浓郁,表皮淡红、味辣清香,蒜头直径一般在4.5厘米,蒜薹直径一般在0.72厘米,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2007年5月毛坡大蒜商标成功注册,2019年毛坡大蒜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为巩固和提高毛坡大蒜农产品质量,现将其生产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一、品种特性

毛坡大蒜为当地地方品种,紫皮类型,蒜瓣8~11个,植株高度50厘米左右,株幅15厘米左右;蒜头呈圆锥状,表皮紫红色,每个蒜头重量为35克左右,直径4.5厘米左右。

二、整地施肥

种植毛坡大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优良的砂质土壤。为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毛坡大蒜品质,最好实行蒜-稻轮作。一般稻田深耕20~30厘米,结合深耕亩施腐熟有机肥1000~1500千克作基肥,翻压并碎土,厢宽2米左右,挖好排水沟,畦面要求保持平整、松软。

三、播种时期

一般在9月中下旬播种。若播种过早,幼苗在越冬前生长过旺而消耗养分,则降低越冬能力,降低大蒜品质;若播种过晚,则苗小,组织柔嫩,根系弱,积累养分较少,抗寒力较低,越冬期间死亡多。所以,大蒜播种必须严格掌握播种期。

四、种蒜处理

在播种前15~20天,采用“潮蒜法”打破休眠。具体做法是:将蒜瓣放在清水里淘洗一下捞出,然后放在地窖里或塑料大棚中,用湿土覆盖。湿土以手握土后松开而土不散为宜。若土壤湿度不够,应适量洒水至湿度适宜为止。再将种蒜瓣均匀摊铺在地面上,厚度8~10厘米,每隔3~5天翻一次,使种蒜受水均匀,发根整齐。经过15~20天,当大部分蒜种发出白根时即可播种。也可将种蒜瓣放入水中浸泡1~2天,使种瓣吸足水分,以利于蒜瓣发芽。

五、合理密植

密植是增产的基础。蒜薹和蒜头的产量是由每亩株数、单株蒜瓣数和薹重(瓣重)三者构成的。应按品种的特点做到适当密植,使每亩有较多的株数。毛坡大蒜植株较矮小,叶数少,生长期也较短,密度相应要大,以亩栽5万株左右为好,行距为14~17厘米,株距为7~8厘米,亩用种150~200千克。

六、播种方法

播种前要做好选种工作,最好从有5~7瓣以上的蒜头,选肥大形正、无病虫斑的蒜瓣作种,如不能完全达到要求时,则要将大、中、小三级分开播种。大蒜播种一般适宜深度为3~4厘米。大蒜播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插种,即将种瓣插入土中,播后覆土,踏实;二是开沟播种,即用锄头开一浅沟,将种瓣点播土中。开好一条沟后,同时开出的土覆在前一行种瓣上。播后覆土厚度2厘米左右,用脚轻轻踏实,浇透水。为防止干旱,可在播好的土上覆盖稻草或其他保湿材料。稻田免耕栽培的,覆盖稻草的数量一般采用本田稻草覆盖即可。栽种不宜过深,过深则出苗迟,假茎过长,根系吸水肥多,生长过旺,蒜头形成受到土壤挤压难于膨大;但栽植也不宜过浅,幼苗期根际容易缺水,根系发育差,越冬时易受冻死亡。

七、肥水管理

幼苗生长期虽有种瓣营养,但为促进幼苗生长,增大植株的营养面积,应适期追肥。大蒜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弱,耐肥,故可以经常追肥,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大蒜肥水管理一般要进行3~4次,分为:

1.催苗肥。大蒜出齐苗后,施1次清淡腐熟有机液肥提苗,如50%腐熟沼液,忌施碳铵,以防烧伤幼苗。

2.盛长肥。播种60~80天后,重施1次肥,每亩施腐熟有机液肥(如沼液)2000~3000千克加硫酸钾5~10千克,促幼苗长势旺、茎叶粗壮,减少黄尖。

3.孕薹肥。种蒜烂母后,花芽和鳞芽陆续分化进入花茎伸长期。此期旧根衰老,新根大量发生,同时茎叶和蒜薹也迅速伸长,蒜头也开始缓慢膨大,因而需养分多,应重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每亩15~20千克。于现尾前半月左右施入(可剥苗观察到假茎下部的短薹),以满足需要,促使蒜薹抽生快、生长旺盛。

4.蒜头膨大肥。蒜头膨大时气温还不高,蒜头膨大期相应较长,为促进蒜头肥大,在蒜薹采收前追施速效肥。如:三元复合肥(15∶15∶15)每亩施5~10千克,追肥应于蒜薹采收前进行,当蒜薹采收后即有丰富的养分促进蒜头膨大。若追肥于蒜薹采收后进行,则易导致贪青减产。若田土较肥,蒜叶肥大色深,则可不施膨大肥。

八、常见病害及防控

毛坡大蒜生产中主要有大蒜紫斑病、大蒜软腐病、大蒜叶枯病等病害,宜采用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生态防治技术,实行蒜-稻轮作,肥料施用以腐熟有机肥为主;保持田间清洁,清除烧毁病残物,以减少病菌和虫源。

1.大蒜紫斑病。

(1)为害表现。病菌主要为害葱蒜类蔬菜的叶部,大葱和洋葱的花梗也易染病。最初在叶或花梗上出现白色、稍凹陷的小斑点,病斑中央呈浅紫色。以后病斑很快扩大为椭圆形或纺锤形,紫色,稍凹陷。2~3周后,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常形成同心轮纹状。如果条件适宜,病斑继续扩大,绕叶或花梗一圈,使叶或花梗折断。染病鳞茎收获后,常从假茎基部发病,形成软腐,病部颜色为深黄色或红色。

(2)防治方法。

①播种前种瓣用40~45℃温水浸泡90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药剂用量为种瓣重量的0.5%;或用40%多菌灵胶悬剂50倍液浸种4小时,预防种瓣带菌。

②实行3~4年轮作,避免与葱、蒜类蔬菜连作。

③发病初期喷布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2.大蒜细菌性软腐病。

(1)为害表现。大蒜染病后,先从叶缘或中脉发病,沿叶缘或中脉形成黄白色条斑,可贯穿整个叶片。湿度大时,病部呈黄褐色软腐状。一般脚叶先发病,后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致全株枯黄或死亡。

(2)药剂防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或47%加瑞农WP750倍液、50%代森铵1000倍液、新植霉素3000~4000倍液,隔5~7天喷药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应以轻病株及其周围的植株为重点,注意喷在接近地表的植株茎基部。

3.大蒜叶枯病。

(1)为害表现。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蒜薹,多从下部老叶尖端开始发病。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叶色逐渐减褪,叶面出现灰白色稍凹陷的圆形斑点。病斑扩大后变为灰黄色至灰褐色,空气湿度大时为紫黑色,病斑表面密生黑褐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散生小黑点,即子囊壳。病斑形状不整齐,有梭形和椭圆形。病斑大小不一,小的直径仅5~6毫米,大的可扩展到整个叶片。发病部位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扩展蔓延。蒜薹一抽出就可染病,病斑和叶片上的一样。发病严重时,地上部提早枯死,花薹不易抽出甚至枯黄,使蒜头和蒜薹产量降低;蒜头因未充分成熟,不耐贮藏;染病蒜薹不但外观品质大大降低,而且在冷藏期间病部失水凹陷或腐烂断条。

(2)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力。

②加强田间排水及松土保墒工作,降低田间湿度,控制发病条件,田间操作时避免损伤叶片,以减少伤口。

③及时发现病株,收集后烧毁或深埋。

④播种前种瓣用40~50℃温水浸泡90分钟,预防种瓣带菌。

⑤发现中心病株后,喷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敌枯唑(叶枯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杀枯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为提高药液在叶片上的附着力,药液中可酌情加入0.1%的洗衣粉或有机硅。

九、适时采收

1.蒜薹采收。当蒜薹抽出叶鞘并开始甩弯时,就到了收获蒜薹的适宜时期。采收蒜薹早晚对蒜薹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采薹过早,产量不高,易折断,商品性差;采薹过晚,虽然可提高产量,但消耗过多养分,影响蒜头生长发育,而且蒜薹组织老化,纤维增多,甚至蒜薹基部组织老化,不堪食用。采收蒜薹最好在晴天中午和午后进行,此时植株有些萎蔫,叶鞘与蒜薹容易分离,并且叶片有韧性,不易折断,可减少伤叶。若在雨天或雨后采收蒜薹,植株已充分吸水,蒜薹和叶片韧性差,极易折断。

采收时应尽量保持假茎完好,促进蒜头生长。采薹时一般左手于倒3~4叶处捏伤假茎,右手抽出蒜薹。该方法虽使蒜薹产量稍低,但假茎受损伤轻,植株仍能保持直立状态,利于蒜头膨大生长。

2.蒜头采收。收蒜薹后15~20天即可收蒜头。适期收蒜头的标志是:叶片大都干枯,上部叶片褪色呈灰绿色,叶尖干枯下垂,假茎处于柔软状态,蒜头基本长成。收获过早,蒜头嫩而水分多,组织不充实,不饱满,贮藏后易干瘪;收获过晚,蒜头容易散头,拔蒜时蒜瓣易散落,失去商品价值。收获蒜头时,硬地应用锄挖,软地直接用手拔出。起蒜后运到场上,后一排的蒜叶搭在前一排的头上,只晒秧不晒头,防止蒜头被灼伤或变绿。反复翻动2~3天后,茎叶干燥即可贮藏。

3.贮藏。将蒜头假茎用铁丝或尼龙绳串起来,悬挂在房屋前后的屋檐下,或先将大蒜每8~10只扎成一把,再一排排串挂在屋檐下的竹竿上自然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