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沙区新闻 > 正文

沙坪坝: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赋能种业振兴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3-11-15 11:15
摘要: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近年来,沙坪坝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科学制定《沙坪坝区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扎实开展种业振兴专项行动。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近年来,沙坪坝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科学制定《沙坪坝区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扎实开展种业振兴专项行动。

沙坪坝区通过深入实施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聚焦科技创新前沿,以重庆大学科研力量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发挥优势互补,实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探索涉农国家大学科研团队服务经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2022至2023年,沙坪坝区农业农村委依托市级现代种业发展项目,投入80万元,建设和完善重庆大学昆虫病原真菌菌种和重庆师范大学食用菌等两所市级种质资源库,两所科研机构已完成食用菌、昆虫病原真菌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登记与鉴定,完善设施设备条件,有效提升种质资源保护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筛选高效生防微生物‘种子’,提高病虫害控制效果、促进作物健康生长,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通过培育高质量食用菌‘种子’,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率和营养保健功效。”重庆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彭国雄向记者介绍,目前重庆大学资源库菌株保藏容量达20000株,每年分离新增昆虫病原真菌菌株约100多株,挖掘新产孢、毒力相关功能基因10余个;重庆师范大学菌株保藏量达1400份,有羊肚菌、乳菇、白鬼笔、灵芝、牛肝菌、白参等多种重要的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并发现具有栽培潜质的种质资源3份。其中,重庆大学微生物团队经过20多年菌株的收集、分离与鉴定,收藏了丰富的昆虫病原真菌菌种资源。2020年正式成立为“重庆市昆虫病原真菌菌种资源库”,现有科研用房500㎡,拥有各类仪器设备321台(套),已形成具备菌种资源收集、整理、安全保藏、共享和利用等功能完善的国内唯一一个昆虫病原真菌专一菌种资源库。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得益于种业创新发展,神州大地从南到北,广袤田野正释放着巨大的发展生产潜力。该团队长期开展昆虫病原真菌菌种资源开发与利用,已挖掘出昆虫病原真菌功能基因100多个,涉及毒力、产孢、抗逆(紫外、热、化学),进一步揭示昆虫病原真菌杀虫、产孢和抗逆的分子机制。团队在菌种库筛选到多个杀虫真菌生产菌株,并在杀虫真菌农药研究与创制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杀虫真菌农药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制”获得 2009 年度重庆市科技发明一等奖。近5年,已开发杀虫真菌农药7个。其中,团队研发的广谱高效绿僵菌CQMa421农药,成为登记最广的生物农药,被广泛用于19种(类)农林重要作物的30多种害虫,连续5年被列为国家、地方农业推广部门推荐农药,迄今应用1000多万亩。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让我们的研发成果可以就近进行实验,既为农户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研究的数据带来了接地气的支撑。”彭国雄表示,菌种资源库在取得了以上阶段性成绩基础上,团队将进一步扩展资源菌株库收集、利用;建立菌种基因资源库,鉴定具备生防应用前景的基因,为优良菌株改造提供研究基础;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完善菌株交流和共享制度,通过转让、合作等形式向我市乃至国内外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优质菌株,促进生防资源的高效共享和持续利用,为微生物农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努力将菌种资源库构建成为国内外资源交流平台和中心。

开展种业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当前,沙坪坝区正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技术为依托、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绿色植保和种植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全区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能力,联合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院校科研单位,建设统筹平台,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实施重大技术联合攻关,整合推进种业发展。同时聚焦核心育种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培育出一批优良菌株,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下一步,区农业农村委将积极争取整合各级资金,加快推进种质资源保护、科技创新、企业扶优、基地建设等,围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进行政策宣讲、技术创新、人才交流、科普宣传等方面开展系列活动,增强沙坪坝区涉农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夯实种业发展基础,更好服务全区乃至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郭晋)